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Loading...
資訊  2024-06-17

6月15日,2024眼界仲夏夜·騰訊新聞精品內容粉絲節在南京舉辦。文化名人、專家學者、內容從業者和愛好者共聚一堂,探討好內容的精神價值。面對外界的嘈雜和多變,透過好內容審視自我,認知世界,更從容、鬆弛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可能,喚醒「內有引力」。

在此次精品內容粉絲節上,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分享了騰訊新聞與南京的兩個故事,折射出了騰訊新聞回歸精品資訊,成為內容守望者的態度和決心。何毅進表示,在新技術的加持下,理想的內容資訊產品必然需要常試常新,但不論技術如何迭代,人在愛、審美、意義感上的獨特追求,是用好一切新技術的密碼,人本精神也將永遠站在工具效率和智能化技術之上。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

在碎片化時代中抵禦情緒逆流

在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面對繁雜信息的侵襲,和外界多變的壓力,微短一時風靡。據艾媒諮詢預測,2023年微短劇市場規模接近電影票房市場規模的70%,預計2024年,市場規模將超500億元。

如何解讀微短劇帶來的爽感?《執筆》總製片人宗楠表示,主要出自創作邏輯:只要符合人物設定,並不強求邏輯是否合理,因此有強情節、強設定和強反轉的特點,從而給觀眾帶去爽感。

由於微短劇行業發展時間短,導致大量製作公司湧入,泥沙俱下,讓微短劇似乎被長劇所鄙視。橫屏和豎屏之間真的有鄙視鏈嗎?業內人如何看待「橫豎屏之爭」?

其實,用戶群體的龐大性,決定用戶的消費需求永遠是多層次、多領域的,既有嚴肅內容的消費需求,也有娛樂內容的消費需求,橫豎屏只是在內容形態上有所不同。中國網路視聽協會副秘書長周結便認為,橫豎屏之間不該有鄙視鏈。從業者要去關注商業模式背後的成功邏輯,同時摒棄違規和價值觀缺失的內容,找到公眾需求和文化產品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騰訊新聞首席節目主理人何潤鋒,中國網路視聽協會副秘書長周結,《執筆》總製片人宗楠,君和影業聯合創始人陽波

微短劇爆火的背景之一,是生活變得碎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顯得熟悉又陌生,親密又疏離。而大眾在繁忙之餘,更傾向於待在自己的安全區內,斷親、搭子文化、不戀愛等等新的現象出現,自我被無限放大,患上對大多事物都沒有什麼興趣的「淡淡綜合征」。

騰訊新聞首席製作人陳曉楠認為:「自我不一定是懸浮著它就能清楚地看清自我,有的時候著落在一些關係裡面,才能生成一個更真實的自我。」

「他者是認識自我的坐標系」,知名博主花總,進一步把視角剝離,將自我當成他者觀察也可以更好認知自我。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騰訊新聞首席製作人陳曉楠,GQ報道記者康堤,得到APP會員總編輯賈行家,知名博主、《歸途》導演花總,人文學者梁永安

精品內容是抵達精神曠野的司南

當快節奏社會加速著整個時代的腳步,年輕人逐漸成為「新候鳥」群體,在輾轉奔波中尋找著心目中的「理想國」。

有人選擇遠離北上廣,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有人選擇回鄉創業,重燃對生活的熱情。在這種背景下,展現鄉土生活的內容,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水木年華繆傑一曲《家鄉》唱罷,更是讓人很難不對「家裡水更甜月更亮,何苦去他鄉」產生沉思。在繆傑看來,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在自己的家鄉過更有尊嚴的生活,這個世界上會少很多的背井離鄉」。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中國內地男歌手、水木年華成員繆傑

墨岩堡農業主理人、前互聯網大廠員工康少見從自身工作經歷出發,談了談回鄉是否適配所有人。他之所以返鄉創業,是由於在互聯網大廠工作時期部分工作內容在三農領域,有超越常人的行業認知和行業資源,選擇邏輯充分且恰當。如果「有朋友要回家鄉,我一般會讓他們冷靜一下,」康少見說。

康少見發出「勸告」的大背景,是鄉村社會正在發生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圖景之餘,也存在不少潛藏的危機。用胡小武的話說,「青年朋友們成為『新農人』,確實很了不起,但也傷不起」。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周睿鳴,中國內地男歌手、水木年華成員繆傑,南京大學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小武,前互聯網大廠員工康少見,騰訊視頻製作人徐勍

當有人以回歸鄉土為療愈,有的人則跟著內容去旅行。從淄博、哈爾濱、紅山森林動物園,再到天水、阿勒泰,比起傳統旅遊,當下的人們更為關心目的地是否跟自己有情感連接。

以紅山動物園為例,該園園長暨中國動物園協會副會長沈志軍表示,紅山之所以能受萬千網友的喜愛,是因為他們與用戶理念一致,即「要讓動物撒歡、撒野、甚至撒潑」,用戶經由網路和實地的雙重切身體會後,很難不對紅山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認同。

紅山動物園、淄博等景點和城市的爆火,也折射出一個相當明顯的趨勢,如社科院教授魏翔所說,「旅遊需求分層已從年齡、職業等人口統計特徵,發展為情緒價值的分層」。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騰訊新聞產經主編劉鵬,社科院教授魏翔,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沈志軍,《琳時出發》主持人常琳,西岐英歌隊隊長洪英寶

科學解壓擁抱生活中的不確定

面對身心壓力,越來越多人重視預防勝於治療的「治未病」,於是「賽博養生」流行,人們依託互聯網上的科普內容來獲取醫學和健康知識。

雖然互聯網上的科普內容良莠不齊,但也不乏優質內容,「持續關注優質慢病科普,為預防慢病上一份免費『保險』」,騰訊新聞高級製片人姚巍如此形容關注優質科普內容的部分意義。

醫療科普有助於對患者治療的準確高效,正如上海長征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科分會主任委員梁春教授所說,「在漫長的心血管疾病形成以及急性發病之前,重視心腦血管的危險分層,找准自己的定位」。

幫人們「治未病」並非根本目的。知名眼科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教授、博導陶勇表示:「做醫生不是為了遇見患者,是為了還原每一位患者的社會屬性 ,而每一位患者都會為健康科普的傳播增添一份力量。」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騰訊新聞高級製片人姚巍,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教授,上海長征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梁春教授,諾華中國心血管、腎臟及代謝治療領域兼創新患者服務負責人管宏,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醫生》總導演張建珍

現代人一部分的壓力來源於「不確定」,於是人們開始追求用精確的數據定義自己。身高、體重、BMI、考試分數、績效考核、熱量攝入、運動數據、睡眠深度……做一次MBTI人格測試,它都能告訴你,你的i人屬性具體的百分比數值。

但是,用更精確的數據描摹自己,我的人生確定性就會增加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于思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而她的回答是,「讓自己所有的參數可以被測量、被獲知,這帶來的其實不見得是生活的更可控、可把握,反而可能是人對自我的異化」。

當追求確定性逐漸成為主流價值選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認為,我們拚命追求確定性時,不確定性也在增加。因此,永遠不會有絕對的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就是生長、流動、發展,是生命的本源」。

面對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又有何解法?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認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們要學會自解,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擁抱這種不確定性,向外仰望更生動的大宇宙,向內充盈內心的小宇宙。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于思,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北京天文館副館長齊銳

以內有引力探尋生活的意義

何為日常生活?我們很自然的想到伴隨著人類生存需要與精神需要而自然發生的日常小事,但在這個時代,日常生活正被全面納入到媒體內容生產與消費的循環中,內容和生活成為共生關係。

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看來,隨著」文本衰落、視頻上升」成為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最終會迎來所謂的「生活變成內容,內容變成生活」,也會迎來「我們生活在內容里,也被困在內容里」。

而從另一面看,我們可以藉助內容來拓寬並提升生活。每個人都是內容的消費者,每個人也都是內容的創作者,有限時間內所思所想所做的能量總和,決定著生命的濃度與高度。對於內容創作的經驗,黎貝卡異想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崔斯坦總結了三點,「做內容不要自戀,不要脫節,不要停下來」。

騰訊新聞「眼界仲夏夜」,好內容自有引力

左起:騰訊新聞華文好書主理人王姝蘄,黎貝卡異想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崔斯坦,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收穫》雜誌社主編程永新

如何藉助精品內容,為用戶拓寬生活的邊界、探尋生活的意義,需要內容創作者給出一份新的美好答卷,而答卷顯然不止一個優秀範本。《收穫》雜誌社主編程永新說:「哪怕是在做直播帶貨,如果其中的內容對生活有提升度,那就是有意義的。」

方向萬千,可能無限,但前行的路總是會被好內容照亮。不管技術如何迭代,騰訊新聞始終相信時間自有力量,好內容自有引力,也將與所有內容從業者一道,堅持人本精神,做好內容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