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鵝卵石」火到國外?外國網友:能減肥不? Loading...
資訊  英國那些事兒  2023-06-24
話說前兩天,我們才剛說了「白人飯」意外促進一波東西方文化交流(大霧)……結果最近,又有道來自中國的「菜」,在國外火了。

為啥「菜」要打引號?

因為這道菜……是爆炒鵝卵石......



這兩天,衛報、每日郵報、CNN等多家大媒體紛紛報道了這道奇菜。



它到底是怎麼火出國門的??

首先得說說這道菜是怎麼來的。

炒鵝卵石,又名「嗦丟」,這名起的很妙,兩個動詞,嗦完就丟,道出了這道菜的本質,就是吃個佐料味。

應該很多人聽過類似的故事:有的酒鬼常常窘迫得身無長物,連下酒菜都吃不起,卻仍不願意放下酒杯,干喝酒又不香,那咋辦?

找個生鏽的鐵釘,蘸醬油。

喝一口酒,嗦一口醬油鐵釘,這就算下酒了。



「嗦丟」跟醬油鐵釘異曲同工,都是沒辦法時逼出來的辦法。

據說這種做法已經傳了幾百年,到底是何時何人所發明的,現在已不可考。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當年三峽地區,尤其是湖北恩施一帶的船工最先研究出來了這道菜。

以前貨船往往沒有自航能力,需要靠縴夫或專門的拖船來拉動,

有時在外面遇到什麼意外拋了錨,船上的食物很快就吃光了,大家就去江里撿些鵝卵石,用船上的佐料炒了,勉強算道下飯「菜」。

還有種說法是從江里新撿出來的石頭會有股魚味兒.......但它更像是人們編出來心理安慰的,可信度上得打個問號。



又或者,當初港口少,貨船多,先來的貨船卸完貨,就得給後面的讓位,停到比較遠的地方去,

這會兒拖船都在港口忙活,貨船沒動力,走不了,一等就十天半個月。

食物吃光了,又是鵝卵石大餐伺候。

後來的事就不難概括,國內的經濟、基建、科技水平都上去了,這類窮苦日子裡逼出來的智慧沒了用武之地,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但「嗦丟」倒也沒有完全絕跡,每隔幾年就會「翻紅」一次。

比如2019年11月, @美食台 foodvideo就做過這麼一期節目:



2020年12月,《光明日報》也寫過一篇文章:



到2022年,「嗦丟」似乎終於有了火到國外的趨勢。

有一位TikTok博主可能是在YouTube上看到了視頻,特意跑去唐人街買了各種佐料,模仿著做了這菜,



最終炒出來的成品還行,他嘗了兩口,點了點頭。



視頻播放量不低,有66萬,但也不算特別出圈。



當時評論里的外國網友還不大相信,以為是開玩笑的:

「在這個App上,我已經不能分辨到底啥是真啥是假了.......」



「我真看不出你是認真的還是搞笑的.......」



到了今年6月上旬,國內有商販把「嗦丟」搬到夜市上售賣,並利用國內的社交媒體宣傳,

這波就徹底火了,得到了國內媒體的廣泛報道,大家最近在網上衝浪可能或多或少也刷到過。



又過去一兩周,外國的各大媒體大概是感受到此事的新奇,紛紛進行了報道。

一些網友看過後表示:

「啊,這事讓我想起了石頭湯的故事......」



「石頭湯的故事成真了哦。」



這個「石頭湯」,其實是個歐洲民間故事,

講的是一個飢餓的旅行者來到一個村莊,手頭只有鍋沒有食材,

村民們不願意分給他吃的,於是旅行者生起火,架上鍋,在裡頭放上石頭跟清水。

有村民感到好奇,問他在煮什麼,他回答:

「石頭湯,可好吃了,但我還需要一點別的佐料。」

好奇的村民從家裡拿來一根胡蘿蔔遞給旅行者,後來圍觀村民越聚越多,每個人都帶來一樣食材,最終旅行者把石頭取出,剩下的就是一鍋真湯。

這故事在歐洲啥版本都有,有的是斧頭湯,有的是紐扣湯,不一而足,總之是用來教育孩子分享的重要性,內核與「嗦丟」大相徑庭……

跑題了.......繼續說回網友們的反應。

這次他們大致能分成三派,第一派是不敢相信派:

「我很好奇到底多少人嗦了同一盤石頭.....」



「他們會重新利用這些石頭嗎?」



(其實不會,因為都裝盒帶走了,難不成顧客吃完還特意還回去......)

「通貨膨脹嚴重到我們都開始舔石頭了嗎......」



「在中國做牙醫,大概會很賺錢吧......」



第二派,則是看完感覺有些蠢蠢欲動的減肥黨.....

「我需要的熱量缺口有辦法了.....」



「等等,這基本上就是吃調料啊。我愛了。」



「熱量缺口這不就來了嗎?!」



「這就是他們這麼瘦的秘訣嗎.....我需要這個!」



最後,當然也少不了哪都有的搞笑整活派......

「窮學生的省錢妙招又多一條......」



「什麼?!你竟然認識能買得起鵝卵石的學生嗎?」



「吃完就能拉磚頭了。」



「別在晚上拉,會驚醒鄰居的.....」



「千萬別讓『杏仁媽媽』發現這個.....」

(「杏仁媽媽」是那種瘋狂注重自己身材,也要求子女如此的媽媽,有些甚至一兩顆杏仁就叫一頓飯,因此得名。)



「我推薦再來一份冰鎮氧氣就著吃,這樣口味最好。(拿捏.jpg)」



看到這種窮苦時期發明出來的「菜肴」重新爆發活力,甚至還火到國外去,感覺還真是挺奇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