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很多年輕人進武行,立志要當成龍,當元彪,現在怎麼給這些孩子希望呢?沒有希望,學功夫幹嘛?」
作者 | 登徒子
編輯|小白
排版 | 板牙
李小龍逝世后,功夫片經歷了五年左右的沉寂。
那會兒干武行的慘到去賣血,因為開不了工。
武師們掙得多花得多,存不住錢,有些人從此轉行。
直到1980年代初,洪金寶、成龍等再度掀起功夫片熱潮。和李小龍的硬派武打不同,洪、成玩的是功夫喜劇,洪金寶更厲害,他把功夫元素和殭屍片糅雜,替嘉禾徹底打敗了邵氏電影。
另一個方面,電影《少林寺》1982年在內地熱映,一毛錢的票價賣出了1.6億的票房,放到今天也不可想象。主演李連杰也去了香港發展,緊隨其後的是於榮光。
1980-1990年代香港武打視覺系分兩個流派,一是洪金寶、成龍的硬動作,拼的是節奏和技巧。一是徐克、袁和平的飛天流,講究把人「吊」起來和空間錯覺。
前一個容易理解,后一個需要舉例子:
徐克、袁和平的作品里兩個人互毆,通常是你耍你的,我耍我的,兩個人湊在一起一邊耍一邊移動,用視覺錯位讓觀眾覺得這打得「很熱鬧」,直接交手過招多用鏡頭特寫。
這個玩法讓很多不會武術的演員討了便宜,因為它連套招都省了,耍的時候都是替身。演員不用去研究怎麼配合有真功夫的武行。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徐克的《笑傲江湖》,許冠傑、劉兆銘、葉童、張敏等都化身江湖人飛天遁地打得有來有回。
現在國內大部分影視劇(主要是電視劇和網大網劇)的武打動作基本都延續了徐、袁的套路。洪、成,包括李連杰等硬派功夫是真的越來越少,直白地說幾乎沒有。
成龍的功夫片最火的時候,他毫無顧忌地向美國媒體公開自己的動作場景設計:
之前的功夫武俠是一群人打一個人,你打完了我上,後面一群人圍著當背景。這樣看起來特別假,屬於京劇的舞台設計,觀眾看久了也膩。
輪到成龍做主的時候,講究「快進快出」,一個畫面里只有三四個人,鏡頭要給到特寫,只看拳腳。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
他不怕別人知道這些,因為知道了也沒用——
只有他和洪金寶能設計出這種節奏感。
果然,現在國內所有影視劇的武打動作就是設計不出來洪成的節奏感。一是飛天流和技術流佔據主導地位,演員不用像以前那麼拼。二是真正能打的武行老了,新一代武行沒有上升空間。三是市場環境變了,觀眾對這些不感興趣。你說幾個人在社交平台上完美復刻經典動作場景可以,真要買票看拳來腳往的武打戲夠嗆。
因此1980年代中後期的功夫片跟時代受眾、娛樂導向、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尤其是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總體處於向上的趨勢,文化輸出不虛歐美日本(彼時韓國電影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功夫片能迅速流行於日韓東南亞,甚至直接打入好萊塢。
在香港演電影,尤其是功夫片,不但影響力大,而且掙錢多。
因此1980年代李連杰等人赴港發展的同時,兩個80后的「小朋友」也曾以功夫童星的身份留下身影。
他們是謝苗和釋小龍。
01
60-90后的內地觀眾對他們是有印象的,王晶、朱延平的電影里都有他們兩位的身影。
謝苗基本沿襲了李連杰的動作風格,獨來獨往,來一個打一個。這個風格被他用到今天。
釋小龍不同,他雖然也硬橋硬馬地打,但一定要有一個「豬隊友」形成反差萌,這個「豬隊友」叫郝邵文。
我童年時期看過他們的所有電影——
那會兒沒有互聯網,沒有主播,也沒有帶貨。不會打著打著來一條廣告植入,甭管王晶和朱延平編排的故事情節有多離譜,演員的動作戲是真拳腳。謝苗和釋小龍絲毫不輸「叔叔阿姨」們,他們小時候長得也可愛,一本正經的小臉蛋透著質樸。
擱現在估計粉絲們都把他們當「兒子」看。可惜當年沒有這種癖好養成,他們只是功夫片主流中的亮點,不是聚焦。
這兩個孩子一直演到1990年代末,期間釋小龍還去演了《少年包青天》,到新世紀初,孩子們長大了,香港電影人集體北上,小童星們消失了一段時間。
直到2010年代,成龍電影尚有餘溫時,內娛也依然有人期望打造新「打星」,不限男女。蔣璐霞等都曾在香港電影里露過臉。包括今年上映的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中飾演王熙鳳的林鵬,她曾是「龍女郎」之一,也走過一段「打女」路線。
但從新世紀開始,新「打星」就出不來了,期間算是「鹹魚翻生」的只有一個甄子丹,憑的是功夫創新,把自由搏擊和無限制格鬥融進電影里,沉寂時還去美國發展過一段時間,擔任過《刀鋒戰士》的武術指導,回國后翻紅。不過這也是十多年前的事。
什麼?王寶強?
「打星」從來就不是他的主賽道。
因此《葉問》系列可看作功夫片在大銀幕上的最後輝煌。
至少目前是。
釋小龍在《葉問2》里還出演過葉問的徒弟,一開始我沒看出來,只是覺得這個大小夥子眼熟。
那時,網大成為功夫片的陣地。
或迫於形勢,或限於題材。
02
再度引起我注意的是謝苗的《目中無人》,魏君子當製片人。他也是港片愛好者。我剛入行的時候就看他在博客上講「錄像廳時代的香港電影」,所以抱著崇敬的心情認真看了《目中無人》一二部,好確實是好,很有些唐《傳奇》中的俠客味道。
謝苗的身手依然敏捷,他拍的幾部現代動作片我也看過,設計也很帶感。不過也讓我明顯感覺到與功夫片頂峰時代的差距,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市場反應。
這涉及到一個專業的問題:
僅憑一兩個演員再像以前一樣打全場有難度。
要考慮到搭戲的演員,還要考慮到團隊合作。尤其是後者,目前內地武行有真本事的人不少,能搞出上世紀功夫片動作效果的人很少,尤其是武行在內地影視圈的地位不算高,形成不了洪、成那種影響力。再者花一個月時間拍一場武戲的成本太高,有威亞、有借位,為什麼還要硬橋硬馬?
因此類似謝苗想要表現出的純粹的功夫戲,實施難度很大。
前面提到的徐克、袁和平為代表的「飛天流」是最高效的拍攝方式,何況即便如此,打戲也不是宣傳重點,社交平台上倒是有專業達人能逐幀分析一場動作戲的節奏,然而它還處於小眾欣賞的範圍。
比如成龍在拍《醉拳2》的時候,讓盧惠光踢一字馬,活活讓他練了一個月,每天在片場套招,盧惠光日均踢兩千次一字馬,這種嚴苛如今不可能實現——
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大家為什麼要幹這種事?
再者動作戲再好,也要看演戲的人是誰。
同一個動作,大多數觀眾看打戲看不出門道,但看打的人是誰評價完全不一樣,功夫童星出身的謝苗一個側空翻和當紅偶像的側空翻能一樣嗎?
說到底,就是整體環境讓功夫片的空間越來越小。
新一代的觀眾對功夫片的接受度還沒有形成一個群體規模,受眾小,題材就會受限制,武行群體施展的空間小,導致武行,乃至功夫片演員的生存空間小。
03
2024年分賬票房過千萬的網路電影里,動作片佔比近70%,包括分賬達3700萬的《黑白潛行》、破2800萬的《西裝暴徒》,以及《目中無人2》《制暴》和《緝惡》等。
其中謝苗的《東北警察故事》和《目中無人》兩個系列是標杆,某瓣評分7分以上,對於動作片來說很不錯了。
釋小龍今年自導自演的《醉后一拳》在8月3日上線后,更登上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站內電影熱搜第一,邀請到了郝邵文等一眾港台演員加盟,情懷拉滿。
兩位演員退出大銀幕後目前還能在網大佔據一席之地,依託的是互聯網文娛平台的普及,讓功夫片尚有一絲喘息。
但需要正視一件事:
謝苗今年40歲,釋小龍今年36歲,都已步入中年。
他們的前輩中,較年輕的甄子丹也已經61歲,鄒兆龍57歲。
謝苗和釋小龍如今尚能趁當打之年讓功夫片勉強保持在一定水準之上,他們老了以後,還有誰能繼承衣缽?
這是個問題。
李小龍去世后僅僅過去五年,功夫片潮流再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當時拍戲也促使一批從梨園跨行進入電影圈的武師們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他甚至打算跟好萊塢簽約帶著武師們去美國發展,可惜英年早逝。
而當時香港電影市場整體空間很大,需要不同的類型片填充市場,洪、成的新派功夫恰逢其時,他們還各自擁有一批能打能吃苦的兄弟,單拎出來個個都身懷絕技。
如元彪是「跟斗王」,元華是「初代西裝暴徒」,元武是出了名的「不怕死」,錢嘉樂是「武替標杆」——
他做不了的動作意味著所有人都做不了。
現在呢?
謝苗和釋小龍後繼無人。
再過五年,或者再過十年,功夫片的衣缽由誰傳承發展,這個問題已經日益凸顯。
以前能打、外形好、觀眾認可就能憑一部電影出圈的年輕演員,近二十年內找不到了。
謝苗、釋小龍之外,安志傑、陳國坤這一批中生代演員比他們歲數還大,而且也撐不起一部電影的影響力。
放眼看一圈,他們已是最「年輕」的功夫演員。
04
影響內地動作設計的最近一部作品還是98版央視《水滸傳》,當時請了袁和平擔任動作指導,他直接把《精武英雄》里的套招照搬到燕青大戰擎天柱這場戲里。
自那時開始,內地動作指導班底就漸漸以內地人為主,《獅王爭霸》里飾演「趙天霸」的趙箭返回內地后成了張紀中的御用武指,沿襲了「飛天派」的武打特點。
我一直用「飛天派」稱呼徐克和袁和平的動作戲特徵,並無貶低之意。觀眾不在乎誰的套招有真材實料,要求打得好看。
1980年代初內地電影人還未曾與香港電影人交流之前,打戲也講究套招,但觀賞性較差,《少林寺》是個例外,此後《木棉袈裟》《海市蜃樓》等風格漸漸向香港功夫片靠,南下拜師的潮流也自《獅王爭霸》開始,內地同行學到了很多視覺效果呈現的技巧,對作品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直到洪金寶、成龍漸漸老去,影響一部功夫片的因素漸漸從動作戲轉移到演員本身的品牌,這要求在「武師」這個子行業中繼續培養一批對觀眾和市場有影響力的年輕演員。
只不過現在看來,功夫演員斷代。
許多年輕的武行演員除了當替身外,就是做其他兼職,生活上都難以為繼,更別說有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動作設計上。像當年一個武行一月掙普通人幾個月的工資的盛況早已不復存在。
以前拍打戲人家還要求「要讓觀眾產生疼痛感,要真打」。
現在談「真打」,不少武行就會摸魚。因為於榮光說得好:
「一個月幾百塊玩什麼命啊?」
洪金寶就曾講過這樣一番話:
「當時很多年輕人進武行,立志要當成龍,當元彪,現在怎麼給這些孩子希望呢?沒有希望,學功夫幹嘛?」
沒有市場需求,沒有職業目標,就只能讓謝苗和釋小龍等繼續苦苦支撐。
《醉后一拳》里釋小龍讓我看到了那年那個俊逸孩童的身影,謝苗則比他在更早前出發。
我今天很珍惜還能看到比較真實的拳腳功夫,我知道他們還能打出一些市場反響。
之後如何,不敢細思。
這不是具體到某個演員的問題,也不是具體到某個行業的問題。
這是一個市場,或者說一個時代的趨勢。
避無可避,再好的拳腳也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