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一直高分,咋做到的?
「假如有一天,你和過(逝)去的人產生了聯繫,當你告知對方其將死於什麼樣的災難時,歷史會不會因此改變?」
作者 | 王重陽LP
編輯 | 小白
排版 | 板牙
雖然至今《黑洞頻率》在某瓣上一直保持8分以上的好評,但對於「科幻達人」來說它的漏洞很多,比如多重宇宙的設置和太陽光斑對電波的影響等等,要是按照正統的科學理論,那麼《黑洞頻率》可能一無是處,即便導演在拍攝前特地找到哥倫比亞大學相關專業的教授請教必須展現的科幻背景。
不過同樣的,多重宇宙等這些目前也尚屬科學疆域內的假設命題,這意味著它有無數可能。
何況在今天看《黑洞頻率》,它多了一層現實意義:
討論家庭成員,尤其是父子之間的情感聯接。
這讓本片有了事實上的雙男主設置——
男主約翰(詹姆斯卡維澤 飾)與父親弗蘭克(丹尼斯奎德 飾)隔著三十年的時空,用一部電台共同化解災難。
因此本片在千禧年(2000年)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假如有一天,你和過(逝)去的人產生了聯繫,當你告知對方其將死於什麼樣的災難時,歷史會不會因此改變?
《黑洞頻率》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本片前半部分完全是科幻文藝片的劇情走向:
1999年,約翰的人生中早已沒有了父親,身為消防員的他在一場大火中殉職。因此約翰的人生缺少父親的陪伴。
只有一台父親留下來的電台被他時常擺弄著。
說到電台,國內我不太清楚,但在歐美地區確實到現在還有一批人數可觀的電台發燒友,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很多國外影視劇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顯然約翰的父親弗蘭克也是其中之一,這部電台也是弗蘭克留給約翰在世上的唯一念想。
而父子兩人的命運,在一次自然現象發生后,通過這部電台被改寫了……
1999年的約翰和1969年的弗蘭克竟然在電台中聯繫上了。
約翰告訴弗蘭克「你會死於火災」,弗蘭克不相信,隨即他出警救火,發現一切都像他「兒子」說的那樣。此時人設就立了起來——
弗蘭克知道自己進火場會死,但他還是選擇去救人,然後轉危為安逃出生天。
這個情節處理得很巧妙,畢竟如果單純只是表現弗蘭克為了改命選擇見死不救,顯然有違人設,後面的劇情也無法展開。此時通過「明知山有虎」的勇敢行為和機智的現場化解危機,不但情節合理,也凸顯出弗蘭克自身正直善良的品質。最重要的是為影片下半場畫風轉變埋下伏筆。
父親得救了,三十年後約翰的人生也就此改變。
他房間里的布置變了,照片變了,周圍人的記憶變了。
但父親還是沒有出現在他面前。
朋友們的記憶中,約翰的父親從救火殉職變成了肺癌去世,至於約翰,至少他多活了幾年。
但母親茱莉亞(伊麗莎白米切爾 飾)也在約翰的世界里消失了。
在查詢案情(約翰是警察)時,他發現母親竟然死於三十年前的一場連環謀殺案。
他意識到因為改變了歷史,導致自己的生活出現了相應的轉變:
三十年前父親如果「按部就班」地殉職,那麼母親不會在家中被殺,她應該出現在父親的葬禮上,兇手也就不會得逞。
那麼,誰殺了母親?又該如何改變這個時空的結果呢?
電影畫風正式變為懸疑探案。
影片中「追兇」這一節刻畫得很精彩,三十年後的兒子通過報紙和卷宗分析兇手特徵,同時告訴三十年前的父親找尋線索,以他在1969年的時空為基礎,尋找各種可疑人員。並告知父親提取可能的線索,埋在家中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等三十年後的自己從角落中找出來,通過三十年後的技術分析取證。
最後兇手被鎖定,那人的命運也因為約翰父子的舉動改變了——
他也活到了三十年後,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被兩個「奇怪的人」騷擾,他自以為天衣無縫的犯罪在他們面前無所遁形。
無論如何,兇手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後都選擇對這對父子動手。
在兩個時空里,父子二人同時對敵,父親打敗了兇手,把他送去見了上帝。
可兒子沒能打過,反被兇手壓制。
然而時間線再次發生變動——
屋子裡的一切陳設全都改變了,正在廝打的兩個人都傻了。
接著一支獵槍出現,一個老年版的弗蘭克站在屋子裡,舉槍沖著兇手就是一通突突……
弗蘭克在那晚記得兒子跟自己說,雖然自己救火倖存,但因為吸煙得了肺癌,最後還是沒能和三十年後的兒子見面。
這次,弗蘭克扔掉了煙,舉起了槍,作為這個家的家長,沒有缺席兒子的人生。
至此,電影圓滿結束。
所以略帶調侃地說,《黑洞頻率》也有些「禁煙宣傳片」的意思,還有看後腦洞大開:
美國那邊房子質量真好,房子三十年還能堅固如新。
別的不說,弗蘭克把兇案證據埋在地板下,過了三十年,地板居然不腐不朽。
我們那兒的小區蓋好了第三年就掉牆皮、第五年線路老化,十年後基本上跟貧民窟差不多……
說回《黑洞頻率》,它本質上依然是在對多重宇宙的結構,理論中時空穿梭更具有「合理性」:
不似《終結者》那麼誇張,只是電波折射穿時空。
同一部電台的兩端,是一對父子隔著三十年光陰的談話。
年幼喪父的約翰和得知因自己去世讓兒子的人生充滿遺憾的弗蘭克,在電台中有著聊不完的話題,他們都在通過電台傾訴彼此的思念。直到弗蘭克通過各種糾正,終於在三十年後救下兒子的那一刻,一個家庭本該有的圓滿任務達成。
我認為這比懸疑探案更精彩,當然,加入了懸疑探案元素,肯定也是為了讓影片更具備商業元素與可看性。這就是一個好故事至今依然贏得高分的原因,即雅俗共賞,誰也沒被冷落。
鑒於它的軟科幻風格,觀眾對它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在父子二人經歷九死一生后的親情品味。
於現在看來都值得學習。
因為即便是現在美國人自己拍的一些影視劇,吸睛元素也往往側重「爽感」,不是說不能有,而是如何巧妙平衡一些東西,好的故事一定是緊張刺激之餘還能讓人一直回味的。
它也是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側重於家庭關係和親情的軟科幻電影。
有人評價《黑洞頻率》說這是一部拍得很文藝的商業片,我覺得還不夠準確。有親情描述未必就一定是文藝的,側重點更在一個普通家庭中因時空變化而改變的結局:
父子聯手硬剛連環殺人,在不同的時空盡顯英雄風采。
大多數人都喜歡這種腦洞故事。
父子聯手對未來已知的災難和病患規避,種種經歷之後,兩人擁抱。
大多數人也都喜歡這種親情至上。
這比在科幻和軟科幻中動輒天下蒼生之類的更能打動人。
因為它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尤其是當父親弗蘭克在電台中聽著兒子約翰訴說這些年裡,因為他的缺席,讓自己的人生抱憾的各種瑣事時,父親看著手中香煙,思索片刻,把它扔進垃圾桶里。
三十年後的擁抱,才足見珍貴。
細節處見真章,才是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