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日辱華?陳凱歌新片遭抵制,一幫美國人拍愛國片? Loading...
資訊  韞曉聲  2023-08-30




8月15日,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發出一組宣傳海報,風波驟起。



其中一張海報中有一個妝容詭異的孩童形象,與電影莊嚴的歷史題材格格不入,瞬間成為網友熱議聚焦點。

作為本片導演的陳凱歌再次受到網友質疑,而他和兒子的國籍背景,也遭到網友挖掘調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發布這張海報究竟有何居心,網路上各種猜測眾說紛紜。

陳凱歌到底是為了吸睛炒作?還是電影人的道德滑坡?到底是無心之舉?還是蓄意而為?

備受爭議的海報8月15日令數億國人難以忘記,這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日子。



國人對這一天記憶猶新,人民這天起就不再受屈辱。

由此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也是志願軍赴朝作戰的歷史記憶日。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莊嚴神聖的日子,導演陳凱歌卻用新電影中的一張宣傳海報,勾起了人民心中的憤恨。

這張備受爭議的海報中,一個妝容詭異的小女孩置身於大自然中,身著白裙,全身皮膚煞白。



臉上誇張恐怖的妝容活像個「陰間小鬼」,嘴邊還帶著「血跡」,整個畫面散發出怪異恐怖的氣息。



令人憤怒的是,這個怪誕的形象竟出現在一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海報上,左上角赫然寫著「志願軍」三個大字。

這樣強烈反差的畫面組合,立刻在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



大量網友表達著強烈憤慨,認為這樣的海報完全褻瀆了莊嚴肅穆的抗戰歷史,也是對先烈們的不敬。

紛紛直抒胸臆表達內心強烈的不滿:「絕對不會去看!」



「抗美援朝」代表的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赴朝作戰的歷史。

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頑強抗擊美國等眾多國家的聯軍侵略,最終保衛了我國和朝鮮的安全與尊嚴。

這樣一段英勇頑強的歷史,如今卻被一個妝容怪異、扮相詭異的小女孩所表達,讓人感到無比荒誕和難以置信。

網友痛心,志願軍的英雄們當年前赴朝鮮捨生忘死,視死如歸,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如今和平年代的生活。



而這樣一部主旋律電影,竟然用一個「怪咖」形象來宣傳,簡直是對歷史的褻瀆。

這個小丑細看衣服細節,不由得脊背發涼,神似日本國旗,讓國人氣憤不已,用意引人深思。



許多網友直言,這簡直是在「小丑化」志願軍,將他們的英勇事迹變成一場鬧劇。



有人甚至懷疑群眾裡面有壞人啊,這樣的海報設計,是人別有用心,另有所圖。

把我們可敬的志願軍戰士演繹成類似小丑般的可笑形象,目的是博取眼球,以聳人聽聞的手法吸引觀眾。



而事實上,抗美援朝戰爭是一段英勇壯烈的歷史。

每一位參加這場戰爭的將士,都應該被緬懷和尊重,他們無怨無悔為國捐軀,展現了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將這樣一群可歌可泣的英烈,描繪成一個怪異的小丑形象,放在電影海報上,無疑是對歷史的踐踏。

製片方的解釋面對網路上網友們不停斷的質疑,製片方發文試圖做出解釋,但最終被網友批評為不充分的辯解。



製片方在回應中表示,海報中的女孩是被「養父」強制打扮成小丑,以表示那個時代中國人遭受到的恥辱。

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手法,讓人們不忘記當時的屈辱歷史。



但是網友並不接受這樣的解釋,因為這種宣傳手法與電影要表達的主題完全不沾邊。

爭議再起,網友紛紛質問製片方。



「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屈辱歷史嗎?為何一定要用這樣脫離電影主題的形象來吸睛?」



許多網友明白,這只是製片方為了博眼球而故意製造話題的媚俗手法。

一個標準的歷史題材電影,應該用莊重肅穆的畫面,講述先烈們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不是鋪天蓋地的商業噱頭。



更有網友指出,即便是要表達被欺辱的經歷,也應該用符合歷史的真實形象來表現,而不是一個妝容詭異的小丑。

這不僅與電影客觀不符,也有失尊重,歷史題材的電影,首先要對歷史事實保持客觀、真實的描述。



不能為了迎合市場和吸睛而隨意改編歷史,這是對先烈最基本的不尊重。

陳凱歌父子的國籍爭議就在這張備受爭議的海報引發輿論譴責之時,又有網友注意到了這個電影的另一個細節。



導演陳凱歌的親兒子陳飛宇也參與了該片的拍攝,並在電影中分別出演了志願軍指揮員和普通戰士兩個角色。



這立刻引發了網友對他們國籍背景的熱議。

眾所周知,陳凱歌的兒子陳飛宇,是從小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而陳凱歌也早早拿到了美國的綠卡。



儘管近年來,陳飛宇在國內出道時已經放棄了美國國籍,但兩人畢竟都擁有深厚的美國背景。



因此,網友紛紛表示質疑,這樣的「美麗國」導演和演員,真的適合來拍攝一部反映中國志願軍英勇抗美的電影嗎?



更讓人質疑的是,陳凱歌給陳飛宇取的英文名「Arthur」,令人聯想到美國著名五星上將阿瑟·麥克阿瑟,細思極恐。



一時間眾多網友猜測這是否在暗示陳凱歌在用國外文化滲透手段,導致人們擔心影片中是否會有美化美軍的傾向。



還有網友翻出陳凱歌和陳飛宇在美國時的種種「洋氣」事迹。

比如,陳凱歌靠前妻拿到綠卡,之後帶全家到美國生活,陳凱歌本人也曾明確表示美國是自己的第二故鄉。



另外,陳飛宇曾在美國參加高中棒球隊,也流露出對美式文化的偏愛。

這一系列事實都令人懷疑,他們父子是否真能客觀的地表現出中國志願軍的英勇形象,而不會摻雜其他。



更有人直言,「這種人來演志願軍,開什麼國際玩笑」。

不可否認,陳凱歌和陳飛宇都是優秀的電影人,他們的專業能力值得信任。



但是,承擔這樣一個題材的歷史責任,同時也考驗著他們的政治立場。

我們不得不對兩個「美國通」來用藝術手法表現中國軍人的形象保持警惕和懷疑。

故意製造話題引發爭議?但是隨著事件繼續發酵,一些網友開始懷疑,這就是電影方面一種製造話題的公關手法,就是通過製造話題來吸引眼球。



如果真是這樣,則顯然是電影營銷團隊的道德底線出現了問題。

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張海報的發布日期別有用心,正是8月1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一時間,許多人猜測電影方面是否故意選擇這個日期點來發布爭議海報,目的就是刺激民眾情緒。

故意激起民憤,深諳黑紅也是紅的道理,藉助國人的愛國熱情來製造話題。



的確,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正是中國人民緬懷戰爭歷史、憧憬和平生活的時間。

電影方面卻在此時發布一個似乎在褻瀆歷史的海報,勢必會像火上澆油一般掀起民族情感的巨大波瀾。



資方深切知道民眾看到這組海報必然不會視而不見,避而不談,這樣電影必然有熱度,「財源滾滾來」。

換句話說,他們確實達到了製造話題的目的,瞬間將電影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只是這種手法無疑過於直接、簡單乃至低俗,它利用的是人們最基本的愛國情感,以此吸引眼球,可謂是道德上的墮落。

更讓人遺憾的是,電影方面在引發軒然大波后,並沒有正面回應網友的質疑,而是刪除了這張海報然後避而不談。



這無疑讓更多人開始懷疑,他們是否就是故意先「炒作」,之後再用刪除海報來「息事寧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裡,炒作和吸睛已經滲透到電影宣傳的方方面面。



他們在賭觀眾會被時間沖淡記憶,忘記這件事,但歷史題材電影應該是個例外。

它承載的不僅是商業價值,更是國人的情感和記憶。



如果電影方面是出於商業需要,將先輩的事迹當做噱頭和話題來炒作,那這種行為毫無疑問缺乏底線。

我們必須警惕商業營銷手段對文化產業的負面影響,不能讓道德淪喪成為常態。



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口水戰和炒作,而是電影的質量和內涵。

如果電影方面是出於商業目的而故意製造爭議,希望他們意識到,這種手段已經過時,公眾的審美要求早已升級。



只有回歸電影的本質,用演技和好劇本才能贏得觀眾真正的尊重。

無論這次事件最終結果如何,我們都希望電影人能從中汲取教訓。



歷史不是炒作的工具,英烈們的事迹也不是吸引眼球的噱頭。

只有以謙卑和責任的態度,才能講好每一個不朽的英雄故事。

結語當下中國電影界在商業化浪潮下,道德底線出現鬆動。



但是我們堅信,只要電影人懷著責任和良知,就一定能製作出令人感動的佳作。

歷史題材的電影,既要講好故事,也要傳承民族精神。



電影人不應將先烈事迹當作宣傳噱頭,而要以誠摯的心態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我們期待著那些能溫暖人心、喚醒國魂的電影出現。



當電影作為文化力量,指引著國人的情感和價值追求時,它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相信,中國電影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璀璨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