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殷若昕執導,王俊凱、鄧家佳、陳永勝、潘斌龍主演的電影《野孩子》正在熱映中,影片講述了獨自流浪的馬亮(王俊凱 飾)遇見了被家人遺忘的軒軒(關子勰 飾),「小偷」哥哥和「孤兒」弟弟結伴走上了流浪路,相似的命運讓他們組成了一個「小家庭」,一場溫暖的守護與救贖也由此開始。
電影《野孩子》取材自2017年的「流浪兄弟」真實事件,然而跟現實中兩個居無定所的男孩,露宿荒草地不同的是,電影中這對「難兄難弟」有了一個能夠暫時遮風避雨的「溫暖之家」。
為什麼導演選擇這樣設計?本期《今日影評》邀請到導演殷若昕做客節目,從這個「家」開始講起這段溫暖的故事。
從現實到銀幕,為什麼「家」變了樣子?
《野孩子》是殷若昕繼《我的姐姐》后又一情感力作,此次影片延續小人物的人文視角,聚焦社會困境兒童的生存現狀,探討「生與養」的社會話題,詮釋成長中陪伴與愛的重要意義。
殷若昕表示,一開始關注到這個真實的報道,就產生了很強烈的好奇,馬亮和軒軒他們如何能夠每日每夜地在一起,這兩個孤獨的人是怎麼樣對彼此產生了那麼強的期盼和情感,所以在創作《野孩子》的時候,希望它可以傳達出更多的意蘊來,而不僅僅是紀錄片式的傳遞。
電影《野孩子》對真實事件進行了重新詮釋和創造性地改編,當兩個陌生人在一起的,願意用自己的一雙大手、一雙小手去搭建自己的家,看到他們為自己的家塑造出來更多美妙時刻,希望通過電影的形式把這些美妙的東西傳遞給觀眾。
「流浪兄弟」對於家和家人也有著不同的定義,在8歲的軒軒心裡對家本身是沒有概念的,所以味道對軒軒來說就特別重要,他根據味道去構建了他的記憶,在電影中的表現就是那罐雪花膏,軒軒小心翼翼地去保存它珍重它,通過這個雪花膏它就會回憶起來媽媽的溫暖。
而馬亮一直是處於一個帶著刺的、自我保護狀態,王俊凱在塑造馬亮這個形象時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跟陌生人接近的時保持身體距離,眼神不敢輕易直視陌生人,但是當軒軒一次又一次地向他靠近給他溫暖,並且想要尋求他的溫暖和關注的時候,心裏面也有一個小火種被點燃了。
他感覺到了內心會因為這個人的靠近而動搖和顫動,感受到了情感互動的力量,同時他在跟軒軒關係遞進的這個過程里,也是在去撫慰那個曾經童年的受到過情感上的創傷孤獨的時期的自己。
從銀幕到現實,家的意義是什麼?
影片當中有很多的「家人」,例如說像馬亮和軒軒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流浪兄弟」,也有帶著血緣關係的原生家庭,還有像文叔提供了吃喝的「家人」,那為何這對兄弟他們還是沒有家的「野孩子」呢?
從現實的視角眼光來看,軒軒和馬亮他們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庭,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而原生家庭中,軒軒的父母是缺位的,是爺爺奶奶在照顧他,他在這個真正具有血緣關係的家裡,缺少的是陪伴和愛;至於文叔,只是一個帶有利益、謊騙性質的家庭,所以通過其他的家的樣貌,更加凸顯了馬亮和軒軒他們在一起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家」。
家庭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社會裡最小的一個單位,也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正是家庭的溫暖和支持,人們才能夠感受到彼此的關愛和支持。
通過《野孩子》做了一點小小的努力去探索「家」本身的意義,其實家裡最溫暖的時刻往往是一些最簡單的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時刻,就像是坐在彼此身邊的那個時刻,身體與身體體溫傳達的時刻,這就是家的意義。
沒有人會主動地離開家選擇去流浪,殷若昕也希望通過《野孩子》的故事可以讓觀眾們更多地了解到「事實孤兒」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處境,讓他們收穫更多的愛與關懷。
希望通過《野孩子》這部作品,可以引發人們對於家庭價值和個人成長的深刻思考,也希望每個「野孩子」都能夠被愛,在天黑的時候有家可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