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有幾層謎題:從小說到電影《解密》 Loading...
資訊  2024-08-14

    


原標題:「解密」有幾層謎題——從小說《解密》到電影《解密》

《解密》走上大銀幕已半月有餘。這部點映階段就引起熱議的電影,讓觀眾屢屢欲罷不能。小說作者麥家說:「這部電影,我看了三遍,還想多看幾遍。」看罷電影不過癮的網友甚至整理出「解密」的「解題思路」:「《解密》背後細思極恐的10個細節,你看懂了嗎?」

有人評價這部集諜戰、懸疑等類型元素為一體的電影是「中國筆法的《盜夢空間》和《奧本海默》」;有人將這部電影稱為「中國版的《美麗心靈》」。然而,這些似乎都難以概括《解密》的豐富。電影中有句話令人深思,導演陳思誠以此來揭示該片的主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密碼,這一生就是解密的過程。」

「密」,是文學的母體。「解」,是電影的謎底。我們不妨來為《解密》「解密」。

《解密》,同《暗算》《風聲》合稱「諜戰三部曲」,為中國文學貼上了麥家的獨特標籤。

《解密》是麥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塊磨刀石」,整個創作經歷了11個年頭,從1991年落筆,到2002年小說出版,其間甘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解密》問世后,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其間,這部小說的影視版權多次易主,卻始終未能改編落地。

有趣的是,在麥家的創作生涯中,后兩部小說儘管「出道」最晚,但是「成名」最早,《暗算》《風聲》被改編為4部電影、8部電視劇,一次次在中國和世界的銀幕和熒屏上掀起諜戰浪潮。而如何演繹《解密》的「密碼」,曾是麥家和他的文學編劇、影視導演的困惑之處。

從1991年文本起意到2024年電影上映,一部作品兜兜轉轉已逾33年。而今,作家麥家聯手導演陳思誠,終於為《解密》「解密」。

《解密》,講述了一個隱蔽戰線上的傳奇。這是一個「數學天才成長為破譯高手」的故事。容金珍本是一個對數學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起初,他只是從數學中尋求智力角逐、破解謎題、逼近真相的快感。而在戰亂時代,當他親眼看見戰火紛飛之下,人們四散奔逃、被槍彈擊中的生死時刻,「何為國家」「我又該何去何從」在他的心中逐漸有了愈加清晰的答案。

在漫長而枯燥的人生里,在位於荒山野嶺的701基地,容金珍幾乎沒日沒夜地演算、推理,在夢境中觀照現實,在規律中破解謎題,陸續破譯了「紫密」「黑密」等美國軍方的高級密碼,以此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直至最終在隱蔽戰線上「解密」至人生的終點。

《解密》有著一定的閱讀和接受屏障,這便是「解密」的多義性。容金珍用一生嘔心瀝血破譯的密碼,更具有了複雜的含義。

《解密》的第一層敘事,其實就是一個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也即觀眾所熟悉的諜戰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解密》中的密碼,不是以前諜戰劇中常見的密碼本形式,電影中的密碼已經進化為一種數學系統,代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密碼技術和數學理論的應用。701基地的任務是破譯這些密碼,獲取敵方的情報,這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戰略決策和軍事行動。

第一層敘事中,「解密」被放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局勢中,是對敵方密碼的破譯。在第二層含義中,《解密》對天才容金珍進行了一次「解密」中的「解密」。他讓觀眾前所未有地接近一個天才無比孤獨的內心世界。容金珍具有獨特和深刻的思維方式,他在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時有著不同於常人的視角。比如他對數字與日期的高度敏感和敏銳,他以具體的天數來標記經歷。

藉助容金珍,「解密」既破譯了敵方的邏輯密碼,也解開了自己的人生密碼。

在電影中,陳思誠將這種含義加以放大——「紫密」和「黑密」是具體的作戰密碼,更深一層則是令人費解的人心密碼。「數學和密碼結合在一起,不但抽象而且深奧。故事的內核不是講述如何破譯數學的密碼,而是關於人心的破譯。」麥家說。

容金珍雖是難得的天才,但是他不通人情世故,不懂社會變通,他的身上有著正常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弱點。比如,不善社交、不懂情感、不會交流、時常分不清夢境與現實的邊界……麥家在小說中濃墨重彩地對他複雜的性格加以描述,然而要將「孤僻天才習得人生真諦」的故事在大銀幕上演繹出來,對於電影導演不啻是一個挑戰。

正因為如此,電影塑造出容金珍這個特殊人物在特殊時代的特殊經歷。他有虛構色彩,但又附著了真實歷史人物的特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個體在時代中跌宕精彩又極具宿命感的一生。這也促成陳思誠在電影劇本最後提煉出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密碼,這一生就是解密的過程。」

對於陳思誠來說,拍攝這部電影最大的難處,是他和整個劇組對密碼領域一無所知。為此,他特地請來密碼專家給劇組上課,告訴創作人員密碼到底是什麼,它從何而來,又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迭代,整個密碼史對人類到底有多重要。「能夠通過創作,對未知的領域有全新的了解,我想這也是創作最有意義的地方之一。」陳思誠說。

容金珍是幸運的。養父母一家給予他無盡耐心與包容,不間斷的書信、養母親手做的酥糖……這些教會他什麼是親情;妻子小梅每天半夜叫醒他記錄夢境、從中尋求破譯的靈感,照顧他的衣食住行……這些教會他什麼是愛情;導師希伊斯毫無保留地激發他的數學天賦、用「棋子」「本子」等啟發他如何不被夢境所困、不被執念所縛……這些教會他如何戰勝對手,又如何戰勝自己。

容金珍是不幸的。容金珍被「黑密」困擾數年,精神瀕臨崩潰。密碼破譯是一件會「吞噬」人的艱苦工作。長時間的精神高度集中和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的身體和精神備受「折磨」。容金珍不僅要與複雜的密碼作鬥爭,更要與內心的恐懼、孤獨和自我懷疑作鬥爭。容金珍的痛苦更來自解密本身,用電影中的話來說,解密是人類精英之間最頂尖的博弈與廝殺。天才的博弈必須深入到對方的心理層面,試圖理解對方的動機、習慣和弱點,以制定相應的策略。

精神的廝殺、靈魂的較量,其實是最殘酷的。電影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投射於容金珍與希伊斯這兩位隸屬於不同陣營的人,甚至是兩個對立面的精神角逐。他們是彼此最熟悉的對手,他們之間的博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較量,更是心理戰術的使用。精心構建的「紫密」被容金珍破解后,希伊斯沉澱數年,利用容金珍的心理弱點製造出「黑密」,還通過寄唱片與偷筆記本來「殺人誅心」,這些橋段的設計都增加了敘事和解讀的困難,同時也增加了影片的品質和趣味。

在這種意義上,這也是一部致敬英雄的故事。容金珍的形象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諜戰英雄形象。容金珍面對的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密碼系統之一,它需要數月乃至數年地沉浸在複雜數據和邏輯之中,反覆試驗和驗證不同的解密方案。長時間孤獨與痛苦的思考,讓容金珍無法休息和放鬆。他是一位在幕後默默耕耘、用智慧與堅韌守護國家安全的無名英雄。他的戰場是無形的密碼海洋,如果說天分是帆,壓力與痛苦才是他的槳。

很多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容金珍、老鄭等人物背後那些眾多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在革命歷史上,隱蔽戰線的鬥爭雖然看不見硝煙,但驚心動魄,比試的是腦力、心力和意志力。比如「龍潭三傑」錢壯飛、李克農、胡底,潛伏到敵人的「心臟」,每日過著「在刀尖上舞蹈」的日子;比如延安時期的宋兆宜,「一夫當關」挑戰敵方整條戰線,10年破譯上千份情報,關鍵時刻破譯敵軍的密碼。

主題思想的世界性、題材內容的稀缺性和人物形象的獨特性,賦予這部小說「異質」的光芒。電影改編的版權幾經輾轉,從國內到國外,從名導到新人,不下6位導演想要將《解密》搬上銀幕,卻始終「想而不成」,原因在於表達之困、表現之難。高智商天才的博弈、跨越一生的曲折故事、以夢解密的幽微呈現,都被認為是影視化過程中的難題。

容金珍小時候,小黎黎給他講過「國(國)」的定義。長大后,曾經不諳世事的容金珍對家國的分量更是有著深邃的感受——是腳下不容侵犯的疆土,也是身邊需要守護的人。

如此這般,電影《解密》為國產故事片開拓了新的敘事空間。「我們應該記住這部電影背後的英雄,也就是我曾經的戰友們。他們擁有的智慧可以煉成金,他們迷人的才華和膽識本來可以讓他們成為名利場上的寵兒,但是為了國家利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命運成為永遠的秘密。《解密》是向他們致敬,也是對親愛的祖國的致敬。」麥家說。這些,是他寫作的初衷。

表現破譯的技巧、表現破譯與夢境的關係,是文學創作的獨特之處。小說可以通過比喻,為讀者建構想象空間。比如,講到容金珍破譯「紫密」,小說可以比喻為在1萬扇門中去尋找那個獨特的門,破譯密碼的過程就是反覆打磨那把開門的鑰匙。容金珍的破譯靈感是通過做夢獲得的。

然而,對於影像呈現,這些卻都成為難點。

在影片中,陳思誠巧妙地運用各種矛盾的具象,來表達矛盾的抽象。比如,在圍繞容金珍的多重關係中,容金珍與希伊斯是最重要的一組,他們是師生、「敵人」、對手的同時,也是朋友和知己。沒有任何人比他們更了解彼此。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對數學和解密這一領域的共同熱情,或是對同行者天賦與能力的欽佩和讚賞,更是因為天才對於自身痛苦的深刻體認——他們如此真切理解彼此在追求卓越過程中所經歷的非常人所能理解的折磨,他們能夠共情彼此在動蕩年代中身不由己的命運。痛苦讓他們一再認出彼此,接近彼此。這種共鳴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聯繫,他們惺惺相惜、救贖彼此,這是故事的起點——希伊斯珍視容金珍的天分,也是終點——容金珍破解「黑密」后選擇保護希伊斯。《解密》如此處理兩人的關係,是巨大的溫柔和仁慈。

電影還巧妙運用了大段大段容金珍的夢境,以闡釋影像難以表達的語言謎境。紅色沙灘、靜默巨物、金色蘆葦、密碼迷宮、神秘海象人、纏繞的輸液管、坍塌的摩天輪、火車上的追殺、埃尼亞克圍成的房間等等,它們都是視覺奇觀,在大銀幕上美輪美奐。從電影美學來看,這些夢境體現陳思誠的藝術追求,將電影的「造夢」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解密》的影像風格中,與現實的夢境感相呼應的是夢境的現實感,達成真實感與想象力的交融,理性與感性的交鋒。執導第10年,在將類型化電影做到極致后,陳思誠完成了一場對自己的「解密」。他與國內外頂尖團隊傾力合作,以「十個夢境」串聯起天才少年容金珍的一生,在追求夢境的真實感和現實生活的夢境感中找到平衡,完成了國產大片的一次創新表達。

從科幻片《流浪地球》到戰爭片《長津湖》再到神話史詩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近年來,每一種電影類型的拓展,都提升了技術實現藝術想象的能力,建立起更完整、科學的工業化流程,點點滴滴凝聚著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的成果。電影《解密》從獲得版權到上映只用了2年,改編從「想而不成」到「水到渠成」,電影工業是打開《解密》這扇門的鑰匙。

《解密》中,「夢境」交疊,建構起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影片用10個場面宏大、瑰麗,時而又有些驚悚、恐懼、荒誕的夢,表現容金珍如何日以繼夜尋找出解開密碼的那把鑰匙。在麥家看來,10個夢境是10個關卡,每一段夢境都是創作者給自己出的難題,也是對電影工業的考驗,失之毫釐則可能差之千里。片中有一個關於紅色沙灘的夢,從製作到拍攝全程用了90天。劇組搭建了5000平方米的大棚,用105噸沙子鋪成2000平方米的人造沙灘。巨大的燈陣營造出海邊日落的逼真氛圍,造浪機不斷造浪,沙子跟浪交互、光與浪交互,色彩、光影交織出亦真亦幻的電影質感。

最難實現的是那片帶來強烈視覺衝擊的紅色沙灘。一開始,劇組試圖尋找實景,但找遍全世界著名的沙灘,最相似的也只有粉紅色。為了實拍,美術和道具團隊耗時一個月製作出105噸特別染色和固化的紅色沙子。為了精準實現幾次紅色沙灘上的光影變化,劇組使用75套LED燈組成燈陣,在攝影棚內打出非常均勻的、有強度的光,模擬真實太陽。劇組更是將所有道具燈都進行編程,攝影師可以單獨控制每一盞燈,用調光台完成現實與夢境的切換。

最後,餘暉灑在地平線上,海天一色,世界只剩下紅沙、海浪、沙灘上的巨型海象,和那對夕陽下專註對弈的師生,共同完成這場瑰麗而永恆的夢境。

《解密》,絕非一本「好寫」的書,更非一部「好懂」的電影。我們從這本書問世的經歷中,早已窺見這一點。

曾幾何時,麥家藉助書中人物,高聲吶喊:「難道你還鬥爭得不夠嗎?一隻籠子在企盼一隻鳥。」然而,他和他的人物卻始終在真實世界來回打轉,遲遲等不來自己的年代。

值得祝賀的是,《解密》終於等到了它遲到的榮光。站在盛名與光環之下,麥家仍驕傲地守護著他的孤獨、脆弱、迷惘。這些苦與痛、悲與樂,是他的文學的標識,更是他的文學宣言。

「解密」到底有幾層謎題?小自個體、親人、家庭,大至國家、天下、時代,答案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