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家庭倫理片:多元視野下的現實寓言 Loading...
資訊  2024-05-15

從模式化的戲劇衝突,真實細膩的影像,到呈現觸動人心的現實圖景,近年來一批家庭倫理片深入挖掘社會現象,觸動觀眾內心,引發廣泛共鳴。例如《年少日記》《穿過月亮的旅行》《乘船而去》《燦爛的她》等,這些影片將當代中國社會的多元化表達巧妙地融入家庭空間,讓各種聲音在此交匯對話,助力國產電影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果。

多元化關係與主題表達

不同於以往的家庭倫理片,近年來國產家庭倫理片在主題探索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即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兩代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更加深入地展現了家庭成員關係的多樣性和情感的複雜性。

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羈絆,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再到老人與孫輩的隔代交流,夫妻之間的情感變化,都被巧妙地編織進這些影片之中。無論是探討原生家庭問題的《年少日記》、尋根故鄉情感的《乘船而去》,亦或是展現女性主義力量的《燦爛的她》、深入剖析婚姻關係的《我愛你!》,再到反映多胎家庭現狀的《我的姐姐》,這些影片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當代家庭生活的真實面貌。

例如《年少日記》中所呈現的家庭矛盾,並沒有局限於單親家庭或校園霸凌等常見衝突,而是深入挖掘了一個中產精英家庭在光鮮外表下隱藏的權力不對等。影片對哥哥與弟弟進行了兩位一體的角色塑造,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兄弟情深,更有著一份對彼此命運的共同承擔。而從父母對孩子的區別對待,到兄弟之間的漠視,原生家庭中常見的打罵與責罰背後,是比這些更為致命的因素——冷漠與忽視。這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力失衡,正是影片深刻剖析並揭示的悲劇核心。憑藉獨具一格的表達,《年少日記》在第42屆金像獎中包攬了12個提名,導演卓亦謙也憑藉本片獲得最佳新人導演獎。

在承載的社會意義上,家庭倫理電影同樣隨著時代發展,其責任與使命更加豐富而多元。一方面,這類電影通過細膩描繪家庭中的溫馨、和睦與關愛,傳遞出社會正能量。如《穿過月亮的旅行》中異地分居的夫妻不約而同地踏上了開往對方城市的火車,即使撲空,兩人也願意只在相對而行的列車上對望一眼;《燦爛的她》中經歷傷痛的奶奶和孫女在相處的過程中,對彼此生出無條件的愛與信任。這類電影,為觀眾展現的是療愈與希望。

另一方面,家庭倫理電影同樣勇於探索社會邊緣,揭示那些被忽視群體的真實生活與困境。例如《年少日記》中光鮮的精英家庭之下被忽視的孩子、《我愛你!》里同樣有著熾熱綿長愛情的老年群體。這些邊緣群體同樣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深刻的人生體驗,值得被看見和聽見,這些影片通過獨特的視角,展現了這些群體的真實面貌。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其內部的問題往往與社會問題緊密相連。諸如家庭暴力、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來尋求解決方案。《年少日記》將對社會問題深刻融入其中,《你好李煥英》《媽媽》《燦爛的她》集體聚焦女性議題,《我的姐姐》則採用了青春片的敘事手法。家庭倫理電影以其獨到的視角,深入探尋並剖析了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與衝突,引導人們將關注的焦點從家庭內部延伸至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從而激發了公眾對這些重要議題的關注與思考。

此外,在家庭倫理片的創作中,多元化的類型融合也是新的趨勢。我們不應被電影類型的框架所束縛,而應把家庭倫理視為一種靈活的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其他類型電影的創作之中,從而更好地講述那些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電影的獨特魅力與深度。

謀求共鳴的現實寓言

家庭倫理片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現實主義色彩的電影類型,其最大的魅力在於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思考。近年來的國產家庭倫理片,更加註重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呈現和深入挖掘,通過平實的敘述手法,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瑣碎與真實,獲得更細膩的情感體驗。

《乘船而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片獲得2023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單元「最佳編劇獎」,並在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佳新銳導演獎」。

作為近日上映的院線電影中評分最高的影片之一,《乘船而去》中有關家庭倫理的講述初看是鬆散的,開場時似乎每個角色都擁有家鄉之外的歸宿。但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些歸宿也只是虛幻的泡影。相比之下,河上漂泊的船隻雖然看似行色匆匆,卻成為比任何歸宿都更為堅實、更為真實的存在。每當角色們踏上這些船隻,關於家的記憶便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影片強調的不只是人與家鄉這個空間的聯繫,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影片所傳遞的溫情和力量,更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思。

家庭倫理電影以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為背景、以家庭為核心,通過家庭成員間的矛盾衝突、妥協與和解,以及每個個體獨特的生命追求和成長曆程,生動地展現並深刻探討了孝道、親情、愛情等問題。

《年少日記》中兩位一體的兄弟情誼與精英父母給予孩子的極度壓力,《乘船而去》中子女對於「救母」爭論背後的「歸宿」問題,《我愛你!》中兩對老人同樣美好的愛情與他們所面對的疾病、死亡、子女等現實問題……這些電影不僅是對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深入地挖掘了這些現實問題背後的社會根源,揭示了家庭倫理和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觀眾也得以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思考如何在面對家庭問題時保持道德上的堅定和清醒。

家庭倫理電影發展趨勢

過去,家庭倫理片常依賴於戲劇化的矛盾衝突和感人至深的苦情戲碼來搭建故事框架,其中的人物關係往往被簡化為二元對立,來強化故事的恩怨糾葛。而在故事結束時,往往會呈現一個善惡終有報的大團圓結局。然而,如今的家庭倫理片開始突破傳統的戲劇衝突、激烈的線性敘事和大團圓結局的束縛,選擇挖掘和呈現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展現出敢於直面現實問題的勇氣。這種轉變無疑使影片具備了更強烈的社會意義,引發了觀眾內心深處的廣泛共鳴。

例如《年少日記》結尾的處理就十分的剋制。在陽台上,鄭老師與父親的對話僅展現了起始片段,隨後的深入交流被剪輯掉,只留下了他們孤寂的背影。這是十分現實的一種結局,父子兩人多年來形成的隔閡並不會隨著一次對話煙消雲散,陽台上的聊天僅僅是一個溝通的開始。即便有部分觀眾可能會追求強行牽引劇情的溫馨畫面,或是對親子間的誰先妥協感興趣。但我們更渴望的是那個觸動心靈的轉變起點,那個引發改變的契機。這種微妙克制的情緒,往往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千鈞之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觀眾審美的提高,家庭倫理片也在與時俱進地創新。在現實生活中,原生家庭所攜帶的先天不完美往往難以隨時間自然消解。身處其中的人們,常常在一種微妙而穩定的中和狀態下尋求平衡。因此,家庭倫理電影作為生活的藝術再現,亦不必追求完美的解決方案。它們側重於借用那些沒有明確答案的家庭問題,促使他們重新審視個人與家庭、乃至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從而激發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