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手吧陳凱歌!別再羞辱觀眾智商了 新片雷人又無腦 Loading...
資訊  糊咖娛樂  2023-10-02
國慶檔的電影市場競爭激烈。張藝謀和陳凱歌的正面PK才進行到第四天,勝負似乎已經有分曉了。不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張藝謀的《堅如磐石》都贏麻了。



再看看,陳凱歌的《志願軍:雄兵出擊》,咦~,慘不忍睹,如果說票房不如預期還情有可原,可能觀眾們還沒來得及去影院看電影。



不過,口碑翻車的話,就不許埋怨觀眾了。

曾拍出過《長津湖》的陳凱歌,再次挑戰戰爭題材,用從影四十年以來耗時最長的拍攝期,拍出來的電影,收穫的評價卻是——

「不要浪費影院資源」「什麼垃圾玩意」「下次別拍了」「真的很難看」「可憐了這麼好的題材」



不過,相信看完全片的觀眾再來看評價,只想說,這些評價一針見血。

咱們就來說說,陳凱歌是怎麼樣把好題材拍成爛片的。



不得不說,陳凱歌是懂抗戰雷片的,不然也不能把那麼多的雷人元素加進來。

明明只是不顧受傷奮勇殺敵,但,在陳凱歌的安排下,這些人非要受了致命傷后再去殺敵。



比如,尹昉飾演的楊少成,刺刀穿過心臟旁,僅僅是坐在樹旁休息了一會兒,下一秒就拔出刺刀,像個沒事人一樣拿槍射殺美國佬。



看來旁邊的大哥是無語死的,自己中了一槍血飈的像噴泉一樣,他被刺穿胸膛還能站起來開槍,實在是牛。

楊少成的好兄弟,也就是陳飛宇飾演的孫醒也不一般。

只見槍林彈雨中,孫醒拿起槍來回跑,「突突」倒一堆美軍,子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就不往他身上去。

終於,有一顆瞎了眼的子彈打中了孫醒的肩膀,孫醒直直的向後倒去。手下的戰士看見這一幕,扛起孫醒就跑,咱也不知道這戰場上他想把孫醒藏哪。



但我知道,暗地裡埋伏的狙擊手發現了他們,從後面瞄準孫醒扣動扳機,可子彈卻打在了小戰士的身上。



美軍就這實力還出來打仗呢?哦,不,是阿瑟身上的主角光環閃瞎的了他的雙眼。

更可笑的是,片中為了煽情、埋伏筆,增添了許多的無腦情節。

比如,前方戰爭打的火熱,可算美軍停止進攻,3連這三個小領導不說保存體力布置戰術,反而說起了喪氣話。



「來,抽最後一根煙!」

楊少成這喪氣話還沒說完,孫醒的煙倒是先遞過來了,怪不你們能玩一塊去,不知道咋說了。



這樣強行煽情的片段不止一個。

在聯合國大會上,張子楓飾演的李曉和章子怡飾演的唐笙正在為翻譯做著準備。

只見李曉將手中的鑰匙掛在一旁,唐笙只是看了一眼,她便自顧自的說起自己的父親,而唐笙更是接起了話茬,兩個人還聊了起來。



兩位大姐!這是聯合國!你倆嘮嗑能不能注意點場合。

除了劇情的bug之外,全片的剪輯也稀爛。

比如戰場和外交場之間的穿插敘事,我懂這段是為了烘托兩方局勢緊張的氣氛,讓觀眾對最後勝利發自內心的激動。

這剪輯根本讓觀眾入不了戲,一面是灰頭土臉的戰士,一面是光鮮亮麗的外交官,合理但不搭,分開剪輯還能讓觀眾體會到其中的層次感,剪到一起亂七八糟。



一到關鍵時刻,鏡頭拉近給特寫,music準備,慢動作搞起,行雲流水,生動詮釋越努力越搞笑。



更可笑的是,整部電影對戰爭場面的描寫,除了飛機的炸彈,就是坦克的炸彈,再不就是巴祖卡的炸彈,除了這樣的爆破戲,導演好像也不會拍別的鏡頭了。



收手吧!陳凱歌,別再拍這種雷人又無腦的「抗戰片」了。



但,本片讓人最失望的點竟然是演技。

難怪宣傳時一直用張頌文作為賣點呢,導演口中的重頭戲雖然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張頌文卻撐起了整部影片的演技。

他飾演的伍修權代表新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聲,從眼神、動作再到神態,無一不散發著威嚴。之後說出「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時,情緒隨著揮動的手臂一併迸發,看得屏幕前的觀眾慷慨激昂。



張頌文演的確實好,而別的演員演的確實差。

就連一直被大家認可的實力派都翻車了。

辛柏青在《人世間》中的精湛演技獲得了觀眾們的認可,然而到了《志願軍》里,含胸駝背一點軍人的樣子都沒有,更別說是老紅軍了。



尤其是拿著毛巾捂臉哭那裡,故意顫抖著身體,給我看笑了,乍一看還以為領導被罵他偷著樂呢。



朱亞文飾演的軍工專家更像是一個不靠譜,只會建議的「專家」,說起話來總有股音樂劇的誇張腔調。然而,他的肢體表現更誇張,左右搖晃的身軀彷彿下一秒的他就要踮起腳尖跳支舞。



看完后我在想,如果朱亞文在片中飾演軍人的角色會不會更好。

年輕演員更別提了,一個比一個難堪。

這就不得不說陳飛宇了,一直端著演戲,想營造出來鬆弛感,然而用力過猛,觀眾看到的只有尷尬。



甚至在吶喊的時候還不忘看一眼鏡頭。



還有魏大勛,他不端著演,乾脆不演,獃獃地站在旁邊,像個木頭人一樣。

在出發去戰場前看父親那一眼本是高光片段,結果魏大勛的眼睛里傳達不出任何感情,算是白費了。



再見了,陳凱歌,再見了,《志願軍》,中國觀眾該「清醒」了

電影票房大賣背後的觀眾批評導演之子的表演欠佳在《志願軍:雄兵出擊》中,陳凱歌的兒子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觀眾普遍認為他的表演並不出色,缺乏真實的情感和角色塑造。這引發了觀眾對導演私人利益和家族主義的質疑。



 黃曉明和張子楓的表演受到質疑作為中國影視圈的明星,黃曉明和張子楓在電影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他們的表演也遭到觀眾的批評。觀眾認為他們的演技未能真實地展現角色的複雜性和情感變化,以及對戰爭題材的不敬。



拍攝與剪輯的失誤觀眾對電影中的戰爭場面表示不滿。他們認為這些場面的拍攝並不精彩,缺乏震撼力和創新性。同時,電影的剪輯也有所欠缺,未能將故事情節和戰爭場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導致整體節奏不流暢。





 觀眾對陳凱歌的期待與失望陳凱歌作為中國電影導演的重要代表人物,觀眾對他的作品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志願軍:雄兵出擊》未能達到觀眾的期待,反而讓他們感到失望。觀眾認為陳凱歌的導演水平下降,未能展現出他過去作品的深度和創新。



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變化觀眾對電影的期待正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容易被電影題材所吸引,更加註重電影的內容和質量。他們希望能夠看到真實、感人和有思考深度的故事,而不僅僅是精彩的視覺效果和動作場面。



結論《志願軍:雄兵出擊》的票房成績表明,觀眾對中國戰爭題材電影的興趣依然存在。然而,觀眾對電影的質量和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演的個人利益和家族主義以及明星效應不能取代真實的表演和精良的製作。只有滿足觀眾對故事情節和角色的真實性需求,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和口碑。中國觀眾應該「清醒」起來,不再盲目追捧導演和明星,而是注重電影的質量和內容,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電影票房與觀眾反響的關係:票房成績是否能準確反映一部電影的質量?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是否更加重要?票房成績一直被視為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然而,票房是否能準確反映電影的質量仍存在爭議。一些觀點認為,票房能夠反映觀眾對電影的認可和喜愛程度,因此可以作為衡量電影質量的參考標準。他們認為,觀眾付出金錢購買電影票是對電影內容和製作的認可,票房高低直接關係到觀眾口碑和推薦度。



然而,也有人認為票房並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一部電影的質量。票房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市場宣傳、明星效應、上映時間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一些質量較低的電影獲得較高的票房成績。同時,票房也不能全面衡量觀眾對電影的評價。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更加註重的是內容、故事和表演等方面,而不僅僅是電影的商業成功。



因此,雖然票房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觀眾對電影的認可,但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觀眾的口碑和評價能夠直接影響電影的持久影響力和影響範圍。一部電影的質量應該通過觀眾的真實反饋來評判,而非僅僅依靠票房數據。



導演與作品:導演的聲譽對於一部電影的成功有多大的影響?導演在創作過程中應該如何平衡個人風格與觀眾口味?導演作為電影創作的核心人物,其聲譽對於一部電影的成功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有著良好聲譽的導演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和資源支持,提高電影的製作水平和影響力。觀眾也常常通過導演的名字來判斷電影的質量和風格。因此,導演的聲譽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成績和評價具有一定的影響。



然而,導演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平衡個人風格和觀眾口味。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偏好,這是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導演應該保持對自己創作風格的堅持,同時也要關注觀眾的口味和需求。導演需要在個人風格和觀眾口味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又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一個成功的導演應該具備對觀眾需求的敏感度,了解當前觀眾對電影的喜好和追求。導演可以通過精準地把握觀眾的心理和情感,創作出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作品。同時,導演還可以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和驚喜。在導演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中,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和受觀眾喜愛的作品。



演員表演與電影質量:演員的表演是否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好壞?觀眾對演員的認知是否會影響對電影的評價?演員的表演在電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能夠將角色形象真實地展現給觀眾。然而,演員的表演並不能單獨決定一部電影的好壞。電影的質量是由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包括劇本、導演、製作等方面。



觀眾對演員的認知會對電影的評價產生一定影響。一些知名演員由於其過往的出色表演,已經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觀眾對這些演員有著更高的期望,如果他們的表演未能滿足觀眾的期待,可能會影響觀眾對整部電影的評價。



然而,一部電影的質量不應該僅僅依賴於演員的表演。劇本的質量、導演的指導和整體製作的水平同樣重要。演員的表演只是電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需要與其他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觀眾在評價一部電影時,應該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僅僅將評價局限於演員的表演。



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與觀眾需求:主旋律電影在當下社會的地��與影響力如何?觀眾對主旋律電影的期待與需求有哪些變化?主旋律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重要類型,一直以來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主旋律電影通過講述正能量的故事,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引導社會風氣、弘揚正能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變化和觀眾需求的變化,主旋律電影也面臨一些挑戰和調整。



在當下社會,主旋律電影的地位和影響力相對較低。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更加註重電影的內容和質量,而非僅僅關注宣傳教育的目的。觀眾希望能夠看到真實、感人和有思考深度的故事,而不僅僅是政治宣傳。



因此,主旋律電影需要與觀眾需求保持同步。主旋律電影應該關注當下社會問題,創作出更加真實和貼近觀眾生活的故事。同時,主旋律電影也應該注重藝術表現力和創新性,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共鳴。只有滿足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和需求,主旋律電影才能在當下社會中保持地位和影響力,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可能是陳凱歌打算用三部作品來呈現抗美援朝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但是或許他忘了考慮觀眾的感受。

文戲部分偉人相繼登場,但空喊口號的狀態實在太尷尬。打戲部分充滿了煽情的意味,通過特寫、慢動作來渲染悲壯的氣氛,次數太多,看的觀眾都疲勞了。

什麼都想拍,卻什麼也沒拍出來,志願軍三部曲的第一部受到這麼多吐槽,對後面兩部也就不抱有什麼期待了,觀眾也是帶腦子看電影的,別再侮辱觀眾的智商了。

主旋律不是文藝作品質量差的遮羞布,更不是道德綁架票房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