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遭質疑、各路評分亂戰,逐漸與播劇熱度分離的評分還有意義嗎?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影視評分體系,如今顯得有些尷尬。
一邊是從去年開始,行業口碑「通貨膨脹」的話題就已經出圈,而這或許逐漸影響著大眾對評分的認同。到了今年,口碑與熱度脫鉤已經越來越常見,豆瓣高分劇的播出效果普遍不算理想。
另一邊,目前包括豆瓣在內,評分體系影響力逐漸下降形成的市場空白,卻在帶動新一輪市場競爭。
數據戰爭的背後,是話語權的爭奪。
當市場越來越成熟,對作品真實口碑和大眾反饋的需求就越來越強;而在這個過程中,評分體系影響力的失位,正在給整個行業鏈條留出一段要命的斷鏈,但同時也是一塊價值的高地。
如何在這塊高地上插旗,正在牽動著行業的野望與焦慮。
「豆瓣式困境」
去年底的年終盤點中,搜狐娛樂曾發文分析了當年度的口碑「通貨膨脹」問題,整理數據表明,2023年國產劇豆瓣評分在8分及以上的作品多達25部,創下五年來劇集市場最高數據,比2019年作品數量高出四倍;其中8.5分以上劇集高達11部。
彼時熱度口碑倒掛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在去年25部破8劇集中,評分人數破10萬的劇有11部,破20萬的僅有5部。
製片人蟹蟹向搜狐娛樂分析表示:「到去年暑期為止,整個市場還處於一個行業內容升級的紅利期,口碑轉化的效率也很高。但是從去年底開始,這種效率已經在走低;到目前,口碑與熱度的關聯性越來越差。」
對比去年依然紅火的劇集市場,今年的豆瓣8分劇不但數量在下降,整體播出表現也不算突出。
目前9分以上的劇集包括《山花爛漫時》《日光之城》,前者還創造了近年罕見的高分9.5分;8分以上的還有《我的阿勒泰》《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天行健》《春色寄情人》《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等,此外《柳舟記》《邊水往事》等開分時也在8分以上。
在這些劇集中,未出現明顯口碑轉化爆款的案例,如熱播期口碑突出的《我的阿勒泰》《邊水往事》,雖然相較於製作成本已經屬於「黑馬」,但很難說真正帶動觀看熱潮。
如果豆瓣評分無法反映較廣泛的共識,甚至不能傳遞真實口碑,其對於觀眾和行業的價值,恐怕要打一個「問號」。
「但是豆瓣評分的運作,對劇集營銷部門來說依然是關鍵業務。」蟹蟹表示。
但應該看到,劇集的豆瓣開分如今基本是在收官之後,理論上對劇集播出的影響有限;從前文提到的倒掛現象看,目前的口碑對劇集的轉化作用也比較有限。行業還要做高豆瓣分價值何在?
對此,影視營銷阿飛解釋稱:「在豆瓣做劇集口碑有幾方面價值,一是開播后雖然不出分,但是評論區是需要維護的,因為這也是決策平台,很多用戶會來看評論反饋決定要不要進坑;現在開播的劇都有黑粉帶節奏,也倒逼類似的運營開始常態化了。」
「二是長線價值,高口碑劇集即使播出期熱度有限,能夠在之後實現長尾數據,對平台也是一種利好;開個玩笑說,按照目前的互聯網環境,如果十年後掀起考古『高分劇』《天行健》之類的話題,也完全不值得驚訝,可能到時候這也會成為平台的『養老保險』。」
如今對於豆瓣評分如何操作,阿飛也透露了一二:「我們會對接專門的運營公司,他們手裡有權重號和普通號兩種,但其實只有權重號才會比較有用,價格也是普通號的兩倍以上,平均要到40元到50元;然後粉絲手裡也有很多號,一般會協調動作。」
「如果是真的熱劇,其實很難操作評分,就是前期對沖一下評論;但如果播出效果比較差,評分人數少,那麼運營效果確實會比較好。」
2015年,豆瓣創始人阿北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曾回應「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十年不到,當行業對口碑數據越來越看重,營銷公司和粉絲群體對評分體系的玩法更加熟稔,這個評分體系正在遭受越來越多的衝擊。
「我覺得這是評分體系的宿命,可以叫『豆瓣式困境』。」媒體人Cecilia表示。
「常規情況是,因為評分是把用戶的主觀感受量化,所以數據往往很難讓多圈層的用戶同意,他們會通過自己情緒化的打分來試圖影響結果,那麼數據很容易失去客觀性;而如果是當下市場這種情況,口碑會嚴重影響資本方的收入,資本反過來施加影響幾乎是必然的。」
當豆瓣評分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行業需要一種新的口碑傳播機制。這開始吸引諸多平台下場。
分裂的「權杖」
今年國慶檔之前的9月26日,微博發布了「重塑電影大V推薦度計劃」的首批200位博主名單,重建微博2017年開始發起的「大V推薦度」電影評分體系。
這種系統試圖搭建的,是豆瓣、IMDb式大眾評分之外的專業評分體系,即邀請頭部意見人士,比如媒體或專業影評人發出專業意見,影響觀眾的觀看決策,這方面的代表比如爛番茄和Metacritic。
但在當下,類似的體系難免遭遇質疑。
「目前的互聯網討論環境,是反權威、突出個人表達的,是一次話語權下放的傳播革命。」Cecilia表示,「而當這種個人表達被放大,不同圈層之間的意見衝突成為常態,很難有一種聲音能夠快速獲得所有人的認同,這也是目前搭建影視評價體系的難點所在。」
伴隨著豆瓣出現爭議,這兩年已經有多家社交平台試圖打開評分的影響。
「國內評分平台目前包括三類,一是播出平台的打分,比如B站;二是電影票務平台的評分,這個和劇集關係不大;三是社交平台,最直接的比如豆瓣、時光網這種影視受眾集中的社區,其次是微博、小紅書還有比如知乎、虎撲等。」蟹蟹分析稱。
「前兩種往往會受自身業務影響存在虛高,比如B站自製劇有不少是9分+;而社交平台,往往會因為自身聚集人群的差異,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很難獲得大眾認可。」
阿飛介紹,目前很多劇集傳播喜歡用微博評分做口碑圖:「一方面是因為微博出分快;另一方面,微博的分數下限很高,大量集中在8分以上,拿出來比較好看,因為微博是主要的粉絲聚集地,可能對評分話語權會有一定影響力。」
而知乎和虎撲近期都有相關聲音,認為其評分比較能體現真實的觀眾反饋,比如去年虎撲的大學評分製造了一定話題后,也吸引了一定對其影視類評分的關注。
但應該認為,受限於明顯的社區受眾畫像與平台發言習慣,這類評分相對來說更容易引發爭議。
在受眾觀劇決策領域,各平台紛紛爭奪著分裂的「權杖」,卻始終沒有人能給觀眾一個想要的答案。
或可認為,這也是今年劇集市場降溫的主要因素之一。
去年搜狐娛樂就曾提出,目前劇集市場的上新劇出現了明顯的慢熱,除了少數熱點劇能夠在開播時引爆觀看,大部分劇集的增長都會比較緩慢,因為大部分觀眾開始在短視頻平台、小紅書甚至朋友圈圍觀一些真實反饋,而非開播后的一些所謂數據或好評。
「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劇集的熱播期表現會下滑,而熱播期恰恰是劇集吸引招商和會員付費最關鍵的階段。現在如小紅書這些平台也在成為新的營銷陣地,但個人感覺,這隻會加劇觀眾無所適從的惡性循環。」蟹蟹認為。
評分亂戰的背後,是各平台對傳播話語權的爭奪,也是希望兌現對影視行業的價值。但至少到目前,依然沒有出現能夠真正替代豆瓣的新選擇。
觀眾還需要評分嗎?
「現在的問題是,觀眾不但不相信評分,甚至可能已經不關注評分。」蟹蟹無奈地表示。
「比如《山花爛漫時》,雖然題材上市場屬性不算突出,但並非完全沒有傳播價值,個人覺得是近些年難得的好劇;可是哪怕拿下了豆瓣9.5分,對播出的拉動效果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Cecilia進一步分析稱:「我覺得這或許存在一種思維的轉變,過去十幾年互聯網行業是大數據時代,觀眾相信『數據是不會騙人的』;但現在的觀眾在多年來看到行業的各種數據造假之後,對數據類的統計反而越來越缺乏信任了。」
換言之,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以評分機制來表現口碑的形式,正在面對市場的挑戰。
被質疑的數據不止評分。近幾年,伴隨著流量藝人開始尋求「實績」、粉絲們製作戰績圖成為常態,播劇表現算不算「爆款」,在該以什麼數據來判斷的時候,一些常見的數據標準在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
這種質疑的本質或許也類似於「豆瓣式困境」。
Cecilia就表示:「現在我們做報道也存在類似的難題,數據來源太多太雜,行業里採信的一些數據源頭之前其實也出現過負面新聞,用來報道往往很難服人。」
「可能對於這個依賴用戶主觀感受的行業,數據分析恐怕會越來越不適用。」
但阿飛認為,評分體系依然是有其價值的,「互聯網時代的本質是更快、更高效,目前的問題讓觀眾不得不回到一種『口耳相傳』的前互聯網模式,但是這不可能是常態,終究要有一個互聯網口碑傳播機制的。我覺得這也算是行業發展常態化的一個關鍵前提。」
「為了獲得短期熱度進行的口碑營銷,本質上是對行業信譽的竭澤而漁。對於一個更加理性、專註長線價值的影視行業來說,不應該以這種方式透支市場。」阿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