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海歸留學生 當黃河路上的服務員都不配? Loading...
資訊  北美留學生觀察  2024-01-24



歲末年初,電視劇《繁花》爆火,裡面有這樣一個橋段:

1993年2月16日,上海《申民晚報》出現兩個頭條,一條是「三羊牌」T恤掀起購買熱潮;另一個頭條,是上證指數終於衝到歷史新高。

南方談話的精神令這一年的滬市有一個閃亮的開局,上海人民笑不攏嘴,黃河路上生意火爆。

每一家飯店門口都大排長龍,黃河路上應聘服務員的人同樣摩肩接踵。

《繁花》劇照

然而,黃河路的服務員可不是這麼好當的,連當時的海歸留學生去應聘至真園都未必成功。

劇裡頭有個細節,叫雪莉的留學生來應聘,自身條件不錯,之前在澳洲學酒店管理。

可李李一個搖頭就把她pass掉了。

《繁花》劇照

我們來細細看一下招聘要求,雖然不算苛刻,但是可高出普通意義上的「服務員」標準太大一截兒來。

「1米65以上,人要好看時髦,做事活絡,豁得出還兜得住,廣東話和英文也都要會一點。」

首先呢,這長相得有模有樣,笑容得迷人,身材還得勻稱,太胖太瘦都不行——這是外貌要求,彷彿在招模特。

其次,頭腦得聰明,遇事得有魄力,心裡還要能沉得住氣,英文和廣東話必須都會一點——這是智商和品性的要求。

《繁花》劇照

雖說有些抽象,但大致能夠拼湊出一個「八面玲瓏、手腳勤快、極其善於察言觀色,在人情世故中非常老道」的形象。

最終李李選的領班潘經理,也確實有這樣的本事。

這樣的人放在什麼年代都算是有些本事,找份更加「體面」的工作或是自己做點小生意,難道不香嗎?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回頭看「90年代海歸留學生當不了黃河路服務員」這個事,真覺得也不算是吹牛。



雖然劇中至真園招聘服務員的要求看起來有些「擺譜」,但在現實中,當時國內的就業環境並不比這好到哪裡去。

9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當時的就業市場更加封閉,機會也有限。經濟體制改革還引發了一系列「下崗潮」,工作崗位可不就是「僧多粥少」。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自費留學的渠道剛剛打開,留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概念。

示意圖

同時,由於勞動力市場和社會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海歸留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一方面,當時的中國勞動力市場並不成熟,就業機會有限。

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國內工作經驗的留學生來說,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社會對於留學生的認知度不高,很多人對於海歸的印象還停留在「不知道他們在國外都幹了點啥」的階段。

這種認知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留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和現在的海歸們相比,90年代的留學生大部分傾向於留在國外,少部分選擇回國就業的人反而面臨更多困難:

市場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社會文化對留學生不友好的價值判斷,工資待遇保障不完善…

示意圖而且,招人的老闆們都是敢於在那個年代破釜沉舟的生意人,他們要的不僅是外貌長得好看或者學歷高,能幹、機靈、有眼力見才是當時最重要的「技能」。

找工作難嗎?——難。

對於一個剛回國、滿肚子異國情懷、見識過「資本主義」、一心想要報效祖國卻沒能夠適應國內風雲巨變的海歸來說,真的難。

如《繁花》所展現的那樣,當時的上海踩著高速運作的跑步機,「暴富」的門路一天一變,很可能哪一天就有人站到了風口上,一夜翻身。

因此,黃河路老闆娘們口中「豁得出、兜得住」的人,才是她們心中適應時代洪流的人。

從大老闆到小員工,若是沒有這個勁頭,是一定要被快速淘汰的。

《繁花》劇照

具體點說,1993年的黃河路可謂是熱鬧非凡,餐廳一天的流水就有五六萬。

此時餐廳的性質已經不局限於「吃飯的地方」,它更是商人們「角逐的戰場」。

老闆們吃進去的是菜,說出口的是「財富密碼」。倘若服務員不夠「靈光」,錯失了有效信息,或是得罪了哪位老闆,可就是虧大發了。

在這種形勢下,退伍軍人或是資深小商販的就業前景,都要優於「中看不中用」的海歸留學生。

當然,這並不是說90年代的留學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價值。

那個時代的留學生,不同於今天。拿起行李箱、揣上些美元,這些人就敢走出去博機會。

他們沒有充足的資金、沒有豐富的資源,卻有一顆敢於闖蕩的心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其中不乏通過自身努力和拼搏,取得不俗的成就的人。

百度公司的創始人李彥宏,就曾於1991年前往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留學經歷對他後續的技術研發和商業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掌握了先進的數據搜索和挖掘技術,也為日後創建百度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



功成名就后留下的故事往往一兩句話就可以概述,但成功背後的個人努力卻是千言萬語也道不清。

那時候,社會環境確實給留學生出了不少難題,李彥宏也同樣面臨這些困境。

但跟世上所有的困難一樣,只要肯拼肯闖,手握真才實學,不怕找不到通關的秘籍。

無論是90年代紅火非凡的黃河路,還是現在卷生卷死的北上廣深,要求的從來都不單單是學歷,更重要的是與之匹配的眼界、能力。

既然環境無法掌握,唯有磨練自身。



相比於90年代,無論是現在的留學環境、歸國后的就業市場,還是時代特有的便利性,都為留學生們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性。

越來越多的留學生能夠在國內外發揮自己的才華和潛力,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更多的家長願意支持孩子出國留學,高校也提供了許多國際交流機會,留學不再是件讓人兩眼一抹黑,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事情。

示意圖這種時刻,留學生更要致力於潛心求學,緊緊把握住每一個豐滿羽翼的機會。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考驗。

90年代的黃河路也好,24年的上海外灘也罷。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敢於追求夢想、不畏艱難的人,終會在歷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