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小三、罵一夜情!Top250的電影 網友瞧不上了 Loading...
資訊  烏鴉電影  2023-09-04
前陣子,電影《甜蜜蜜》莫名其妙上了次熱搜。起因是有個電影博主發布了一條《甜蜜蜜》的解說,結果評論區吵翻了。





圖源微博@電影妃

其中最高贊的一條是這樣的:



好傢夥,時隔27年,曾經的華語愛情巔峰之作,被這屆網友指責男的「腳踏兩條船」,女的「知三當三」,應該唾罵。

《甜蜜蜜》里,黎小軍和李翹的相識、相愛、錯過,折射出的,是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跌宕。

兩個漂泊無助的人,在特定的時空相遇,互相溫暖,擁抱彼此孤獨的靈魂…

這個愛情故事曾令無數人動容,因為它自然、真摯,這不是一句「三觀不正」就能輕易否定的。



電影產業發展這麼多年,我以為觀眾的審美能力在逐步提升,可事實卻是,現在大家對電影的評價,反而越來簡單粗暴。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梁文道的有感而發:

豆瓣上出現了一種嶄新的評論角度,比如因為小說男主是個渣男,或者電影女主長得不漂亮,不該有那麼多人追,所以打一星,我之前做夢都沒有想到這種評論角度,而現在這種趨勢正在流行。

道長可能不知道,關於《甜蜜蜜》的道德審判,由來已久。

在豆瓣上,類似的評價,還收穫了不少點贊。



而烏鴉也確實發現,這類的評價,最近幾年日益增加。





關於《甜蜜蜜》這部電影的解讀,可以有很多很多。

比如時代變遷,個人選擇,比如裡面好幾段情感,比如鏡頭語言、故事細節、演員演技…

但這些觀眾,偏偏只盯著黎小軍背叛未婚妻這一個點。



說起來,《甜蜜蜜》可不是唯一的風評被害重災區,很多經典電影也不例外。

比如,《泰坦尼克號》。

當年多少人為沉船的故事動容,為Jack和Rose的愛情扼腕。如今,卻有大把人狂罵「噁心」「狗男女」,說電影是歌頌「出軌一夜情」。







他們完全無視了,當時的Rose身為女性,人生被安排的困境,她的戀愛是為了逃離控制,試圖掌握自己的命運…

比如,著名的「出軌」電影《廊橋遺夢》,更是被罵得狗血淋頭。







他們憤怒,一個有老公孩子的家庭主婦,竟然出軌偶遇的攝影師?!

他們卻不願意看到,這個女人為了所謂的世俗幸福操勞半生,一潭死水的生活吞噬了她的生命力,是那個外來者,讓她看到了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風景…





他們不光容不下角色出軌,也看不得其他的道德瑕疵。

他們評價《飲食男女》:老頭爹味重。



評價《亂世佳人》:女主婊里婊氣。



評價《霸王別姬》:一個死心眼Gay,一個弱智直男,一個心機直女。



新片也不能倖免,只因男主角「普信」了…



電影更不能刻畫黑社會、犯罪分子…

《小偷家族》的評論,註定少不了這一種。



事實上,烏鴉很喜歡的是枝裕和導演,因為常年政治不正確,已經被某些網友加入了黑名單。他們說《無人知曉》是美化犯罪,《海街日記》是美化渣男爸爸,《掮客》是美化人販子…







從上至下:《小偷家族》《無人知曉》《海街日記》還有《教父》的評價:傳播違法犯罪思想…



沒有意外,《狂飆》也因為塑造高啟強形象深入人心,被這樣批評:



按照他們的邏輯,只要沒呈現真善美,影片就是三觀不正,就該被一棍子打死。我想,隨著《奧本海默》熱映,一定也會有這樣的一星評價:這男的有老婆還找情婦,還勾引同事的老婆,渣男!他老婆也是婚內出軌,渣女!



對影視作品的人物進行道德審判,到底可不可以呢?嚴格來說,當然可以。任何一個人,完整地看完一部作品,就有權利發表意見。這個意見當然是主觀的,每個人都會從自己出發,對一部影片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你可以僅僅因為主角有道德瑕疵,去打差評,這是你的自由。但這麼做,並不公允。因為道德評判,僅僅是欣賞作品的一個角度,一個層次,甚至可以說,是最淺薄的層次。



那些叫囂著審判角色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影視劇並不背負教化功能,更不負責弘揚正能量。它就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模仿,並用藝術的方式去呈現,呈現可以不分好壞,不講三觀,不歌頌,也不批判。如何解讀,那是觀眾的事。



你可以批評它,模仿得不夠真,人物行為不符合邏輯,人物形象刻板單一,沒有孤光。你也可以批評它,塑造人物太淺薄,沒有挖掘人物內心,沒有呈現他們的真實困境。你還可以批評它,表現手法拙劣,情節套路,不合理甚至離譜,強行矛盾,強行和解…評價一部作品,有這麼多維度,遠比聲討「渣男渣女」豐富得多,有價值得多。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覺得《漫長的季節》里的王響,有擺脫不了的「爹味」,但他被塑造得鮮活生動,觀眾無論男女,都能被故事打動。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認同《芭比》帶給我們的驚喜,也還是會挑剔故事有點倉促,口號喊得太多…不因為角色有道德瑕疵,就否定整部作品的優點,也不因為女性主義政治正確,就假裝看不到電影的缺點,這才是評判影視劇公允的態度。



說起來,豆瓣上那些高分經典,也是人打分打出來的。豆瓣網於2005年推出市場,那個年代,手機還不能上網,看很多電影得去淘碟。早年參與豆瓣電影打分的,多半是文藝青年,電影發燒友,相對來說,門檻是比較高的。十八年過去了,現在,中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了10億。看電影的人、打分的人越來越多,市場下沉,而看電影的方式,也變得多元。特別是短視頻解說興起,直接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更改變了人們對電影的評價標準。



一方面,是個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這麼多的話語權,個體的感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重視,被看見。電影評論從小眾走向了大眾,結果必然是,權威、專業、高雅,被挑戰、消解,顛覆…另一方面,則是人們越來越沒耐心,越來越簡單粗暴。觀眾習慣了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解說,自然會覺得《指環王》節奏太慢。



觀眾習慣了小帥、小美、大boss之類的命名,接受簡單的好人壞人設定,自然會對複雜的故事、意義不明的細節,感到疲倦…而偏偏,優秀的作品,從來都不會簡單。如果只按照道德的標準,不僅是經典電影,四大名著都要沒法看了,裡面充滿了暴力,歧視女性,還宣傳封建社會那一套的社會秩序,是不是都得禁了?



我試著揣測,那些喜歡道德審判經典的人的心理。這裡面有著標新立異,挑戰主流的快感,有一種「你們都說好,我看就是裝逼」的逆反。而更多的,是傲慢。他們放棄了求知和探索,拒絕接受沒有讓自己爽的故事,拒絕走進自己不懂、不理解的世界。這麼做其實傷害最大的,是他們自己,是局限了自己的認知。正如劉擎老師所說:這些評論沒有營養,只是在為自己的淺薄和無知做一個證明,我好像擁有了一個理由,可以忽略任何世界上的名著…





有人說:我就是不想求知,不想去理解,我就想道德審判,就想爽,怎麼樣嘛?只要自己不在乎,耽誤自己,好像也沒什麼問題…但事實上,當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評論越來越多,最終會反過來影響市場。



近些年,正因為有這些道德審判存在,你越來越難在國產電影、影視劇里,看到正常人了…主角不能有「黑歷史」,反派不能有人情味。男的不能出軌,不能暴力,不能有爹味,女的不能當小三,不能貪財,不能靠男人。更有甚者,談戀愛得身心「雙潔」。這些人物形象,倒是弘揚正能量了,但嚴重失真。這是片方的求生欲,也是他們的算計,為了多角度規避被噴風險。但本質上是諂媚觀眾,是拒絕承認人的複雜性。



小時候聽故事,我們都習慣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但長大了,逐漸成熟了,我們漸漸發現,每個人都是善與惡,真與假的結合體,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某些行為的背後,有著多重原因。只有當我們認識到人的複雜,才能對很多事,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對很多人,不會輕易貼上標籤。由此,對這個世界的運轉,有更深的認識。





我想起電影《一一》中那句著名的台詞: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長了三倍。



生命有限,世界無限,優秀的影視作品,就是在幫助我們去了解世界的複雜。導演拍他們眼中的世界,拍人性,拍對生命的疑惑和糾結…他們拍一個老實人抵不住金錢權力的誘惑,拍一個女人為了生存不擇手段,拍共患難的友情走向背叛,拍父母對孩子的深情與控制…他們不負責解決問題,不審判不讚美,只交給觀眾去思考。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容易分黑白,所謂的道德,哪有那麼簡單?很多問題沒有答案,可能這才是這人世間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