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逃離」只是表象,「和解」才是主題 Loading...
資訊  2024-06-12

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劇投放市場有一定風險,鑒於歷史文化、生活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對於內地觀眾來說代入感困難,這是需要正視的情況。

不過《我的阿勒泰》在這方面較為成功。

只說自己直觀的感受:

它以一個漢族女孩在北疆草原的生活為視覺切入點,一開始就交代了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嘗試在城市裡尋找一席之地結果失敗的窘境。然後,當女孩回到家鄉,故事才正式開始。

這時,男主也如同草原上振翅的雄鷹由遠及近地向觀眾「飛」來。

通過女孩在家鄉主動幫母親「索債」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小事還有女孩與男孩之間的情感糾葛,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衝突,本質上它就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對立和融合。

此前在講解《鐵血一千勇士》的時候我曾大略提過,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哈薩克族同傳統印象中的穆斯林民族不同,它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習慣法。這一點在《我的阿勒泰》里就有體現:

當男主哥哥去世后,為了挽留哥哥的妻子,男主的父親提議要男主娶回自己的嫂子。以此確保哥哥的孩子不至於成為「異姓人」。

多少知道點歷史的觀眾可能對此情此景有些眼熟:

這分明就是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的做派。

事實上對於游牧人而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使其在保護財產、增強家族凝聚力等方面有諸多異於漢人的風俗。

好在已經接受了現代文明教育的男主迅速且果斷地拒絕了這種荒唐的方式,作為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嫂子似乎也在哥哥死後獨立意志覺醒,這些都為隨後發生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再回到女主這邊,「逃離北上廣」式的開局同樣讓觀眾也意識到女主自身因為學歷、性格等方面導致的競爭劣勢。當她回到家鄉后,在母親和鄉鄰的庇護下,集中在女主身上的生存問題逐漸轉為情感問題,由此矛盾回到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上。

男女主第一次較為深入的交流是「馬頭骨」,這種設計我認為也是值得暫時脫離劇情探討的。

同蒙古人不同,哈薩克人對馬的喜愛更類似於一種圖騰式的精神寄託。

俄羅斯境內的車臣人在外面最愛乾的工作是司機,喜歡整天開著車跑來跑去。他們喜歡這種自由的感覺。

哈薩克人也一樣,養鷹縱馬,遊獵草原。尤其是牧區哈薩克人,也就是《我的阿勒泰》中男主所在的村落,馬匹是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游牧哈薩克人童年時直面的第一個「夥伴」。

沒有在牧區生活經歷的人對此可能很難理解,草原並非只有「風吹草低見牛羊」式的美麗浪漫。一場「白災」(雪災)可能就會讓一戶游牧民的牛羊全部死亡。至於夏天,那種齊腰深的草垛子里潛伏著各種小咬(吸血類蟲虱),花腿蚊子比西湖邊上的同類要大上一圈。

衛生條件和生存環境的制約,讓游牧人在很多情況下必須選擇因陋就簡。婚戀、生活和財產,這些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逐漸形成的習慣。

因此當生活在牧區但自小一直以定居形式生活的女主,在經歷大城市(烏魯木齊)的挫敗后重返家鄉,她同樣也要適應這片她從未正視過的土地。

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類比:

把女主設定為城裡人,來到較為貧瘠的農村地區生活,邂逅一位有著同樣經歷的男孩,雙方在情感萌生時還要面對兩種文化語境下的衝突。

這麼代入的話,也許有助於某些觀眾少些「獵奇」和「遐想」,多些現實意境下的思考。

另外一開始我提到少數民族的影視題材設置,《我的阿勒泰》確實在這方面體現出較為巧妙的切入點。

同時,也要關注少數民族演員的表演水平和演藝發展。

如飾演男主父親蘇力坦的演員阿力木江吐魯遜拜克、飾演男主嫂子托肯的阿麗瑪等。前者出演過《風雪狼道》《美麗家園》等同樣描述邊疆生活的電影,後者則參演內地影視劇作品相對更多一些。

男主巴太的扮演者於適主演或參演過多部較有影響力的電影作品,《我的阿勒泰》好像是他目前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女主李文秀的扮演者周依然則相對「有趣」得多:

幾乎在同一時間內,愛奇藝和優酷兩家平台上都有她主演的電視劇播出,這邊是《我的阿勒泰》,那邊是《新生》,完全不同的角色設定,完全不同的表演風格,但我同樣也在觀看時完全不齣戲,不會在觀劇時同潛意識較勁——

這是周依然,這是周依然……

所以我對她較有好感,她確實是個能夠引導觀眾的好演員。

再說一下蔣奇明,我是從電影《第二十條》開始注意這個演員的,然後看了他參演的《漫長的季節》和《哈爾濱一九四四》,《我的阿勒泰》中他把一個市儈又善良的打工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蔣奇明外形和表演風格和章宇、阿如那有些類似,真實自然不著痕迹。如果假以時日,蔣奇明應該也有一番作為。

綜上,愛情是《我的阿勒泰》吸引一票觀眾競相關注的元素之一,但「鄉愁」和「同自我和解」的人文關懷,同樣也是其迅速贏得口碑的關鍵。

對於我來說,能夠看到如此稀缺且難得的關於少數民族文化題材的作品,同樣也頗感意外與驚喜。